暗的密度 -- 黄巍个展

  • 展览时间:2014/11/26 — 2014/11/291231
  • 展览空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查看更多详情

    1822年,一个名叫达盖尔的三十五岁的法国年轻画家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名叫“西洋镜”的展览,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在展览中,他用灯光的变化使画片产生出了各种不同的效果,就有点像今天的幻灯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对不用画笔和颜料就能再现自然景色的想法产生了兴趣,他的兴趣改变了后来的艺术史。

    黄巍在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读完了本科和硕士,但达盖尔的诱惑使他却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留校工作之后,他的这一“业余”兴趣愈加浓厚,最终驱使他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行了系统的、专业的升级改造。

    绘画和摄影算是视觉艺术领域的一对欢喜冤家。前者无止境的欲望追求,是后者出现的重要诱因;而后者的出现最终抢了前者的饭碗。今天,绘画的功能性作用基本上已经被摄影褫夺殆尽了。在印刷技术还没有跟上的时候,电影海报和橱窗广告或许还有需要手绘的时候,但在今天,绘画连这一点社会功能空间也几乎被逼拶的不复存在了。好在,绘画终究是一种可以直通心性的个人表达手段,这一点使它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表达情绪和精神的手段,还是普通人的一种纯个人的爱好,仍然可以一直存在下去。当然,或许它也还可以换些碎银子,如果这也算是一种社会功能的话,这个功能现在被凸显出来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如果把摄影当作一门艺术来看,仍然是需要以绘画为基础的。毕竟,是画家发明了摄影,也是画家最早使用了照相机。摄影和绘画共同要解决的,无非都是图像和观看的问题。一个好的画家不一定是一个摄影家,但如果画家拿起了照相机,那他必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家。黄巍具备做一个优秀摄影家的条件。

    黄巍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归来之后,准备做一场作品展,算是对学习的一次总结和汇报。我看了他的作品之后,觉得很有意思。我很庆幸,他没有成为设备的奴隶,他也没有只把摄影理解为留像的技术手段。他的照片仍然还是艺术的,这显然和他的绘画出生有关。

    黄巍的这批作品不是用豪华、昂贵的长枪短炮完成的,他用的就是非常普通的小相机,他拍摄的对象也不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峡谷,或者惊心动魄的骇人场景,他对准的就是一些非常普通的画面。画面,的确,这正是我想强调的。我看黄巍的这些照片,仍然觉得他像是在用碳精条或者木刻刀在作画,我觉得他好像总是想把照片当作绘画来处理,他拍照片就像是在暗箱里进行素描,有一种很强的形式感。

    注重形式感是黄巍最近这批摄影作品给我的最直观的印象。黄巍平日里喜欢把荒木经惟、森山大道和杉本博司这些观念摄影家挂在嘴上,或许,他多少受到一些观念摄影语言的影响。但我想,这种影响不是黄巍作品的全部。他作品里的那种形式感仍然是绘画性的,是出于他曾经受到的系统绘画训练的,这是他的摄影能够保有个人面貌的一个重要前提。


--丁亚雷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