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桥 -- 关广志,关乃平,翟欣建,翟博四人展

  • 展览时间:2013/12/21 — 2014/01/19608
  • 展览空间:厦门市美术馆一楼珍品展厅
查看更多详情

  桥梁可以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各地人民之间的融合与友谊。

  桥梁的建造包含了文化、历史、建筑、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富有极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国的四大古代名桥——赵外[桥、卢沟桥、洛阳桥、湘子桥,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与积淀。在存世的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它们已完全融进了大自然之中,在“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中,凸显出桥梁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美。

  关广志(1896--1958),中国第一代水彩画家,美术教育家。1931年赴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辅仁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任教。

  20纪三四十年代美术界有“南李北关”之名,“南李”为李剑晨,“北关”为关广志。

  关广志学贯东西,把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与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水彩画,为后来中国水彩画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乃平,1945年生于北京。现任日本东洋美术学校主任教授、日本国际水墨画交流协会会长、日本华侨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长、中国侨联首批海外顾问。

  关乃平出身于艺术世家。其父关广志为中国铜版画、水彩画先驱。关乃平从小耳濡目染,显露出美术才华。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文革”结束后,在改革开放的出国留学潮中,东渡扶桑,到东西方文化“接点”的日本去寻觅新的艺术天地。

  翟欣建,1950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翟欣建在1966年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通过了各项考试,因“文革”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中央美术学院前院长靳尚谊对翟欣建这样评价:  “翟欣建长期从事附中的绘画基础课教学和组织工作,由于他的造型和色彩基础扎实和善于教学,对附中学生成绩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美院的毕业创作作品《心灵之歌》是较早用抒情方式表现工业题材的作品,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后来在题材的演变中,仍保持作品的抒情风格,是比较早有自己特色的画家。”

  翟博,1978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前进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高级摄影师。

  1998年,翟博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学习,后对摄影艺术情有独钟,转而学习摄影艺术。2010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举办的“高级进修班”。获得北京市高级摄影师职称。

  几位艺术家都面对着同一个“题材”  (subjectormotif)——桥,他们也因此聚到一起,这或许顺理成章。进而会有明眼、会心的道友从中品出某种共同的“主题”  (contentortheme),甚至就把桥看作“主题”,于是这几位艺术家就不得不聚到一起了,这几乎可定为铁案。逸才、高士汇聚亭阁,笑傲林泉,共赏清风朗月,咏物言志,这是中国文人的艺术传统,由此而产生的名句佳作断然不可否认。

  关广志的铜版画作品《桥》,是中国最早运用松香粉腐蚀法表现生活的作品之一。古朴的画风、精湛的功底、简洁的构图,给人以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染力。作品《桥》也起到了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作用。

  关广志作为美术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硕果累累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期间,与梁思成、林徽音、吴冠中等同仁一起同心同德、呕心沥血成就了一番中国建筑学的教育事业。    ·

  关乃平,1945年生于北京。现任日本东洋美术学校主任教授、日本国际水墨画交流协会会长、日本华侨华人艺术家联合会会长、中国侨联首批海外顾问。

  关乃平出身于艺术世家。其父关广志为中国铜版画、水彩画先驱。关乃平从小耳濡目染,显露出美术才华。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文革”结束后,在改革开放的出国留学潮中,东渡扶桑,到东西方文化“接点”的日本去寻觅新的艺术天地。

  关乃平在中国传统绘画之中,以“水墨重彩”作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和研究,对世界艺术中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精神有独到和清晰的认识。在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勤奋努力下,既保持和坚守了中华文化的民族主旋律,又借鉴、吸取了西方艺术的绘画表现手法,并在西洋画与中国画之间构建了交流的桥梁。

  关乃平在中日友好的交流中,以“中国水墨画的传播大使”与“文化艺术侨领”著称。数十年来,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勤勉地为两国的文化、教育、艺术进行穿针引线的工作,举办画展、演出、校际交流、赈灾义展、学术研讨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起到了中日两国人民进行交流的桥梁作用。

  翟欣建,1950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翟欣建在1966年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通过了各项考试,因“文革”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中央美术学院前院长靳尚谊对翟欣建这样评价:  “翟欣建长期从事附中的绘画基础课教学和组织工作,由于他的造型和色彩基础扎实和善于教学,对附中学生成绩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美院的毕业创作作品《心灵之歌》是较早用抒情方式表现工业题材的作品,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后来在题材的演变中,仍保持作品的抒情风格,是比较早有自己特色的画家。”

  翟欣建非常重视基础教育,  叫11广自源,成人在始”,他认为良好的基础教育是所有事业成功的源泉。  “事以筒为上,言以简为当”,他喜欢具有东方意韵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在几十年的艺术教育生涯中,翟欣建桃李满天下,就像一座桥梁,把艺术学子们引向了理想的彼岸。

  翟博,1978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前进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高级摄影师。

  1998年,翟博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学习,后对摄影艺术情有独钟,转而学习摄影艺术。2010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举办的“高级进修班”。获得北京市高级摄影师职称。

  翟博的长幅摄影作品《卢沟桥》,画面蒙咙飘逸而又恢宏大气,雪后云淡风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卢沟桥宛如一条巨龙横队之中,雪把一切繁杂之物简化成了黑与白的世界,只剩下桥身、房屋、树木、石块及枝干的剪影。同时,又似一幅疾风劲草的书法,笔断意不断地扫过画面。摄影作品《卢沟桥》不但显示出翟博的摄影技巧与艺术美学的理念,同时,更彰显出古桥遗风的意境之美。

  从关广志1940年创作铜版画作品《桥》至今UJ3年了,在这之中的三代人所注视的一个主题就是古代桥梁。画册《古桥遗风》所展示的120余幅作品,均是作者对古代桥梁的描绘,借以缘情言志。情是人心、人性、人情之总和;志是对自然、社会、现实之态度。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祟尚天时、地利、人合的“天人合一”理念,人的行为规范只有符合自然万物之道,人才能万事亨通,社会才能平安祥和。    ,…

  如果几位艺术家都面对着同一个“题材”  (subjectormotif)——桥,他们也因此聚到一起,这或许顺理成章。进而会有明眼、会心的道友从中品出某种共同的“主题”  (contentortheme),甚至就把桥看作“主题”,于是这几位艺术家就不得不聚到一起了,这几乎可定为铁案。逸才、高士汇聚亭阁,笑傲林泉,共赏清风朗月,咏物言志,这是中国文人的艺术传统,由此而产生的名句佳作断然不可否认。然而,还是会有观者发难:桥虽可以通沟涧、跨江河,却如何把四位风格迥异的三代艺术家聚到一起?我们不可忽视发难者的挑剔,或许他们正在触及丹青大义。的确,关广志、关乃平、翟欣建和翟博这四位艺术家关注于视觉“语言”的四个不同的层面。关广志的作品中的树影水波间洋溢着水彩魅力的纯粹,流露着水彩本体的“质感”和“音色”;翟欣建的油画作品在不同质感和空间的桥山水天中寻求着尺度的平衡;关乃平的水墨作品笔墨与塑造、空间与抒情浑然一体,笔丰意足;翟博的作品在古桥岁月和匆匆行人中精心提炼、组织题材,一副锦绣心肠。如果从语言或符号的角度讲,关广志关注“音素”(pheme),翟欣建重视韵律,关乃平长于话语,翟博专注于“义素”(seme)。关广志和翟欣建重表达,关乃平和翟博重内容。但是,这四位艺术家却有着深层的共性,那就是,无论他们痴心于表达,还是专注于内容,他们都探索语言的形式——表达的形式(expression—form)和内容的形式(content-form),而不是实体。因为他们在探索语言,而语言的本质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他们都把围绕桥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和那一缕缕人文的气息分割成自己眼中的基本元素,再把它们匠心独运地重新整合起来。虽然我们在这里有意无意地在回避格雷马斯(Greimas)的符号矩阵戏法(the interaction of semiotic constrains),但我们却无法回避这四位艺术家关于“意义”的合奏。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