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之叶”: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

  • 展览时间:2015/10/17 — 2015/11/25911
  • 展览空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雅昌文化集团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特别鸣谢:瑞典书籍装帧设计协会 意视窗(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前言


  三年前举办的首屇“钻石之叶:百年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表述:

  “‘艺术家手制书’这种创作形式(Artist’s Boo k)是通过艺术家对“图书空间”的巧思,将文字阅读与视觉欣赏以及材料触感,自由转换并融为一体的艺术。艺术家亲手排字、绘制、印刷直到装订,将文字、诗情、画意、纸张、手感、墨色的品质玩到淋漓尽致。这种艺术抓住人类自有读物以来就再也挥之不去地对翻阅、印痕、书香的癖好,将书页翻动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

  近年来,尽管数码阅读正快速取代纸媒阅读,手制书艺术却承担起维护书籍除阅读功能之外的文化尊严的作用,与电子书同样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今天是一个“读物”转型的时代:纸媒书籍有可能被最终转化为“艺术”或“文化代表物”。

  在中国介绍和研究艺术家手制书,还有更多一层的内容,即这种艺术在一个具有悠久制书文化的国度,又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语境和可能。中国艺术家在其中的创造机遇和空间是什么?在当代手制书艺术与中国特有制书文化之间的地带,一定会有优秀的、别样的艺术家手制书出现。”

  这些意图的结果反映在本屇的展览中,并能看到首届展览的意义和作用。

  三年来随着数字工具的发展,也随着新生代进入阅读年龄层,人类的阅读方式正按照我们三年前展览所预示的抛物线方向在延伸。这延伸继续改变着千百年来的书籍史,并具体地左右着书籍的编辑倾向与营销策略。书籍销售从实体书店大量转向网购;传统书店与文化衍生品、艺术礼品、时尚工艺品店混搭在一个空间,满足着新生代阅读者在视听、材料、触感甚至精美包装等多方位体验的需求。

  综合体验、快捷浏览、手机短句或emoji表达,无疑在影响着纸媒出版物的走向。这种内容上的简洁倾向,则需要借助设计、装订、材质、趣味的补充,使读者认定他值得拥有这件招人喜爱的东西——是件艺术品、手工艺品、一个玩具、一本书,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创意。

  新生活方式给手制书艺术家注入新的灵感,其作品,回过头来又启发着其它设计领域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手制书艺术展特别受到设计界的关注。)

  上面所谈,涉及到的其实是艺术家手制书在当下与未来发展的某些社会动因,是全球艺术家手制书的共有语境。下面再谈点中国艺术家手制书的特殊语境与条件。

  这次入选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从对“艺术家手制书”这一概念的了解到近几年来在创作实践上的惊人进步,使我们思考中国手制书艺术家智慧与能量的来源及潜力所在;中国艺术手制书风格、品味特征与我们文化基因的关联性。

  我想,这首先是与中国独特的纸文化、装裱文化有关,在材料的文化属性上有别于西方。其次是与独特的书籍装订传统有关(这在首届展前言中有所记述)。再者是中国古代特殊的观画方式,发展出的卷轴、册页文化,它表现出文艺交流的互动式、接龙式、流动式的开放特征。

  当然还有与中国丰富的印刷与复制文化传统的关联。这些特殊的文化基因,被映射在中国艺术家制书的每一处细节中。这些属于手艺范畴的内容,被放在人类知识和信息通畅分享的时代,被调动和有效使用。这真让人兴奋。这些作品与上世纪西方大师作品和世界各地艺术家新近作品共同展示,有助于比照出中国艺术家的特点、优势、不足以及未来发展可为的空间。

  本次展览分为主体展和三个副展览:

  主体展,除来自于国际的超现实主义之父达利、观念艺术家布鲁斯·瑙曼、瑞士著名手制书艺术家罗斯·迪埃特等人的作品以及在书籍史上关键性的代表作品外,40%为中国艺术家三年来的作品。

  副展览,一为“诺贝尔文学奖著作手工书设计”作品,瑞典书籍艺术家的精美至极的作品,反映出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敬畏;二为“会动的书”小型“立体书”展。从这些作品中,观众得以大致了解立体书文化简史,并感受在打开与翻动之间的创造智慧;三为“艺术家的旅程”,是由此展的共同策展人克里斯·韦恩怀特策划的一个专题展,介绍了一部分艺术家对旅行态的书。(这部分书并非属于完全意义的“艺术家手制书”,而是从另一渠道反映了艺术家与书的关联。)

  感谢所有为此项目的实现付出努力的人!尤其要特别感谢雅昌文化集团总裁万捷先生对“艺术家手制书”项目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感谢共同策展人克里斯的投入工作及伦敦艺大切尔西艺术学院图书馆的鼎力相助;也要感谢王骥先生的慷慨贡献,他的收藏使得此次展览的欧洲作品更为丰富。

  “钻石之叶”策展人 徐冰

  2015年10月12日 于北京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