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 当代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13/03/22 — 2013/04/22480
  • 展览空间:明园文化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温度-当代艺术展由同祺艺术中心和闽都美术馆两家专业艺术机构联袂推出。其展览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华东师大和福建师大两个艺术工作室制的特殊教育方式,它能否真正地起到21世纪艺术人才培养作用,换言之,“工作室”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摒弃传统的应试教书手段,即是旧时作坊方式的师傅带徒弟那种机械的教育方法。笔者并不是说过去因循于身体力行的言教不如身教的好,而是教育毕竟被掣肘某种学理或观念之中。俗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道出了其中的彼此关系。问题是,这种关系又岂止是关系的本身?比如人站的高就必然看得远,再比如是政治家需要高屋建瓴,因为是“高”才能俯瞰芸芸众生,也就能极目远眺,即便是塞外狼烟,也一目了然而尽收眼底,再比如说,师傅是一介武夫,胸无点墨,无疑,他教唆的弟子也只是玩耍刀枪炮的绿林野汉,但是,师傅如果能够顺应时代变化而变身,至少不再唏嘘手艺不易,不再“抱残守缺”唯我独尊的话,且积极地融入社会急剧变革的当今,为人师表,其不啻是感染弟子,携手共进,开创未来,那么,其结果是工作室的艺术教育理念,它必然或应该折射出当今跨文化主义的前卫思想特质。

    这种所谓的前卫思想特质已在这里被展示,其内涵基本上反映了他(她)所处特定的社会语境,烙印了自己的生命感悟和一种鲜活的触摸。这正如是本次展览执行总监冯科达先生所言“温度”的现实测试。

    华东师范大学“观念•形态”艺术工作室的李季《无国籍者》影像作品,在数十分钟镜头之中,作者诠释了人类始终彷徨于那种孤魂野鬼式的浪迹状态,它无处归宿,甚至是无法厝居生命的唯一诉求,这几乎成了一种个人存在的奢侈和白日梦魇;宣琛昊的油画《水泥花园》紧箍着人类任何可能越出边界的思想。他的这一系列作品更像似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的《城堡》小说一般。城内令人不觉噤若寒蝉,而城外早已是一片风声鹤唳。因为满目苍痍的颓败景色如影随形着我们生活的本身。试想一下,当水泥花园的围墙倒塌之后,其里外必然是混沌一气,那么,结果则是令人更为尴尬的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的困惑将至。显然,这种“困惑”也在陆煜玮的丙烯画《窗》、《人•景》系列之中得以进一步地彰显,看看那些探头探脑的幼稚小脸闪烁着面对噪杂无序的大千世界,应该是笑还是哭呢?在这里,朱芬的《水池》和《烟》系列油画,同样有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感受。其汩汩冒烟的热电厂上空一派阴风怒吼,满天雾霾,呛人的空气似乎成了人们必须直面经济高速发展所赐予的一道馐珍大餐。它反映了2013年2月底的中国气象,如此泱泱中华从南到北而雾霾灌顶。显然,作者以自己的敏感,迅疾捕捉了当今工业文明被扭曲的真实现状。俨然,这种画面的真实感却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悖谬式的异化发展和严峻的现实问题。

    毋庸讳言,这些学生从“观念•形态”艺术工作室诞生的那一天起,他(她)们行使的艺术构建任务与自身的艺术家良知发生着重要的关联作用。今天,他(她)们非常明白不是画什么东西的问题,而是攸关自己为什么要画它的问题。显然,这对他(她)们而言,当代艺术即是一种当下的人文道德考量,也是一种尖锐的文化立场拷问。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言:人的现实境遇不是浪漫的枫丹白露的快活惬意,而是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展示人的现实和存在意义。无疑,外国智慧(哲学)者的训诫,直击了当今社会 “普世”核心价值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目的而活?

    这次展出的周丹燕、李玉洁、谢儒杰、史小可等人的众多作品,他(她)们尽管在图式语言上不见学院派的迂腐气息,也没有过多地雕凿对象的美丽瞬间,却在独特的个人感悟中向观众,其实也是向自己坦诚——真挚的、细腻地展现了当代艺术之见。另外,史小可的青年油画系列肖像,其淡泊于喧嚣之中的宁静与李玉洁所画《了無空了•鸟已飞过》的宁静之美,两者迥然不同,但它们在画面上都透析了几缕当代人们所渴望的禅境。然而,这种规避过去那种文学性叙述构架的语境作品,在周丹燕和谢儒杰俩人的作品里也得以较好地阐释。

    正因为如此,当代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双重性作用,它与过去学院派艺术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却在“观念•形态”艺术工作室得以重视和张扬,且秉承着严谨的学术要求,与时俱进地反映21世纪今天的社会诸多问题。

    这个展览能够顺利面世,感谢明圆同祺艺术中心凌菲菲女士的鼎力支持,和易凡、冯科达以及他人的热忱相助。在此,笔者对他(她)们表示感谢。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