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东南亚新艺术

  • 展览时间:2010/03/02 — 2010/04/251251
  • 展览空间:奥沙艺术
查看更多详情

  《盘点 : 东南亚新艺术》将展出东南亚八位举足轻重的当代艺术家之近作,为该区域的艺术创作现状提出审查。展览除展出新加坡资深的艺术家蒋才雄之新作外,更包括新进艺术家Poklong Anading (菲律宾)、何子彥(新加坡)、李杰(香港)、Vincent Leong(马来西亚)、Pratchaya Phinthong(泰国)、及Tintin Wulia(印度尼西亚)的作品。

  继去年于香港奥沙观塘展出后,蒋才雄的《金钱的故事》将首次于新加坡亮相。此装置由三个作品组成,包括《当当》、《三十五个白色海贝》及《三十五个黑色海贝》,探索汉语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十五个白色海贝》及《三十五个黑色海贝》展出70 件由不锈钢制成、以「贝」字为部首方块汉字,但每个字的「贝」部都被一个海贝取代,把字形还原成物象,从而突显了汉字的奥妙,亦同时显示在后资本社会背景下用语里暗藏的多层意义。《金钱的故事》揭露了汉语如何利用文字配搭巧妙的转化其本义,尤其是当文字加上了象征着金钱的「贝」字时如何被赋予了皆然不同的涵义,暗指金钱与财富对我们的支配。

  Pratchaya Phinthong 于作品《示威》中将加以探讨价值观及感知等问题。《示威》作品只有一张字条告知观众要看到作品需要联络画廊职员,然后职员会出示一枚泰铢假币。作品与2008 年的一则报道泰铢假币在全国泛滥的新闻有关,令人反思当所有事物都能被当权者建立、过滤及呈现出来时,「真实」事物的意义何在?

  「模仿」及「现实」的探讨同时也出现在Vincent Leong 及Wit Pimkanchanpong 的作品中。Leong 的作品《Doolby Surround Sound》通过低端的生产方式重新创造了复杂的技术。这翻版杜比音响设备为实验性的模仿,从中可见艺术家于对新媒体及个人经验的真实性,尤其当我们正身处现今日渐着重推广及包装的社会。 Wit 的作品《苹果苹果》展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苹果: 一个是在一块平板屏幕上的屏幕保护程序,另一个是连着伺服电机的三维纸模型。两个都被专门设计的软件控制,让其向同一方向完全同步转动。问题则是,这个作品到底是对表征幻想的坚持,还是对现今世界已经不再需要真实存在物体的反映?

  在另一作品《梨子、苹果、香蕉、山竹、橙子、杨桃》中, Wit 坚持探索他感到强烈兴趣的替身的概念,将这些水果的形状用另一种水果的果皮覆盖。比如,橙子的形状被杨桃的果皮覆盖,香蕉皮下面是苹果的形状。这个作品在诠释人于虚拟世界可变换身份,质疑我们对单一身份及形式的概念。展厅入口处的地板上摆放着一系列微型护照,它们渐变的颜色在墙壁上下蔓延,把参观者引入Tintin Wulia 的空间,带入一个政治游戏。这些微型护照排列成精致而又有目标的路径,像游乐场般围绕着一个常见的爪型贩卖机绕进绕出。机器里面放了许多标准大小的护照复制品,有130 种之多。参观者们只要投入一个代币,就可以一试运气,看看能不能赢得一本新护照。在《诱引》中,观众只需付出些少金钱便可得到一本护照,就像糖果一样垂手可得。《诱引》是从Wulia 正在进行的项目《(再)收集和睦》((Re)Collection of Togetherness)演变而来。她收集及重新制造不同国家的护照,在《诱引》中加以继续探究偶然性及国籍之间的关系。

  何子彦 的录象作品《牛顿》有别于他一向叙述式的作品。影片阐述灵感被启发的一刻,片中人物经历牛顿发现地心吸力的经过,探讨决定论及自由意志论等概念。

  香港艺术家李杰的手绘布系列探索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系列的作品创作方式大同小异: 艺术家徒手绘画单色格子布,并创作出多款图案。这些手绘布分别用作床单、清洁布、餐桌布、窗帘布及野餐布。虽然每件手绘布的本质相同,但它们不同的用途令其本身于颜色、质感上有着细微的差异,成就了一种第二阶段创作,使每块布都能参与自己的生成。显然,这些布块是并不能完全只卷标为家用工具或装饰物;相反,多重再生令对象的超越自己的生命,从而带出艺术对象消失及重现的概念。

上一篇: 中国当代艺术(群展) 下一篇: 波普生活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