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于此——宗鸣安书画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03/20 — 2024/04/20126
  • 展览空间:秦宝斋艺术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都把读书当成是提升自己人生价值与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而欣赏书法绘画、习作书法绘画又是人们在读书之余颐养心性、寄托情思的一种形式。


用现在专业圈内的规定来衡量,我既不敢称是书法家,更不敢称是画家。我只是依了前贤父辈的要求,把写字绘画作为读书人的一种必要的修养,把写字绘画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来进行的。因此,自青少年时代起,我就常常盘桓于长安城中诸位先生的府宅,一边问学,一边观道。城南有先师李正峰先生为我讲文学之道,讲书法欣赏;城西有陈少默翁为我说长安闻人的逸事,增广了我的见闻,丰富了我的知识。府学巷口,碑林的西墙下,听段绍嘉、梁正庵二老讲北碑南帖、金石文字的微妙之论;庙后街的大杂院里,看叶访樵画金鱼,李西岩画美女;龙首原上陈瑶生为我画过竹子,韩秋岩为我画过兰草。那时候,长安城的空气里似乎总是充盈着墨香。


于是,读书工作之余,我也就拿起笔来,练练字,绘绘画。临习法帖,钩勒粉本。养身养心,精神愉悦。日积月累,留存下来能够看得过去的书画习作竟有百十件之多。今年,听信了朋友们的怂恿,检出一百件来,印个小册子,办个小展览,说是这样可以展现长安城的文化传统云云。


大约十几年前吧,我家窗下的杂物堆里有一片清代册页的底板,经雨水浸泡开来,分裂成了八张粗黄小纸。闲来无事,试着涂墨其上。岂料,经笔墨晕染,远山近水,烟云顿生。这不就是前辈们所谓的水墨韵味么?画成,我便在这残破的旧纸边上题道:“废纸画成好山河”几个字,似乎有所感想。那年,故友梅觉公自北京来,看到了这组画很是欢喜,戏称我是“赋旧物以新命”的模范,并索去四纸,以为留念。这样,“终南八景”也就变成“四景”了。今天将这“四景”刊印在此处,什么画法、画工任由专家们去批评,而水墨之味、闲情之趣则愿与同好们共赏玩。


这也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缘工作之故,我常游于巴蜀之间,业余,问师访友,欣赏书画,因与画家陈寿岳、陈寿民二兄相接近。陈氏昆仲为画家陈子庄先生公子,尤以寿岳兄多得绘事家法。每次见面,茶余饭后之时,不免要看寿岳兄作画。“画山画石有如篆籀运笔,点染花卉树木,要随浓随淡,自然天成。”“中国画是中国读书人的雅事与能耐,不要太拘于什么画法规定,也不要太过功利。”寿岳兄一边画画,嘴里一边这样叨叨着。看得久了,听得久了,也便领会到了一些意思。于是,依了陈氏笔法,我也画出了“拟蜀中笔意”,画出了“当春乃鸣”,画出了“冬夜赏碑图”等等。当然,爱读古书,崇敬古人,我不免蠢蠢欲动地也追摹了古人,临过宋元院本的静物,临过徐青藤、陈白杨的写意,兴致盎然,心情愉快。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一直认为:书法绘画是读书人提高素养的一种方法,书法绘画是读书人滋养身心的一种妙方。书法绘画就是写自己的内心,就是写自己的修养。不拘于规定和法则,当然也不能不具备基本的书法绘画常识,否则也就不能准确、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心绪。


苏东坡在《书朱象先画后》一跋中说朱氏自道曰:“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此说最合我的想法。欣赏学习中国的书法绘画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修身养心的方式,通过欣赏学习书法绘画来调节心情,使情绪健康。如此,我写我画,以适我意,我心即安然。


2024年1月30日宗鸣安于长安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