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瓦河之波——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藏俄罗斯、前苏联艺术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5/03/20 — 2015/04/204976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苏联是对德日两国都作战的国家。苏联出兵消灭日本关东军,也对日本最终投降、中国获得抗战胜利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历史的遗忘”,大量国人对苏联所知甚少。人们已几乎遗忘,中国现代工业化体系是由苏联大规模援助才得以实现。中国知识界甚至有一股强大的“亲美恨俄”势力——热爱美国,仇恨苏俄。只是习近平主席主政以来,中俄关系得到极大提升,对苏联评价开始日益客观公正。

    这批反映苏联二战的绘画作品,让我们在视觉上重温那场战争英雄史诗般的壮烈,重新走进一段暌违已久的历史。尤其珍贵的是,这批作品的作者,许多是亲身参加了战争,所以战争的场景和战士们的身姿神态显得特别真实。如谢洛夫(不是巡回画派的谢洛夫)、涅普林则夫、伏洛基米罗夫、巴普柯夫等人,都是亲历了那场战争,他们的笔下的场景就格外真切感人,与靠第二手资料来构思想象不可同日而语。

    这批作品的时间跨度也非常大:谢洛夫画的红军军官《叶菲莫维奇像》,作于1941年战争期间。罗特尼茨基的《普斯柯夫的游击队员》,则画于1988年,苏联开始动荡崩溃的前夜,可谓在足够长的时间广度里反映了苏联油画创作的风貌。

    这些作品,相当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倒不是因为其中许多画家是获得功勋艺术家或艺术科学院士的称号,而是根据作品本身去品评。

    比如巴普柯夫的《转移途中》(1958年),笔触放松而明快,将印象派风格和革命叙事题材交融于化境。他的后期作品,1970年代起被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收藏家广为收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涅普林则夫的《战后休息》(1950年),也体现了极高的造型能力,笔触富于表现性,人物表情和姿态极其生动。

    还有别利亚耶夫的《故乡的土地》(1985年),造型处理也极其简洁轻松,带有印象派风格。画面春天草地的绿色,衬托一位回归故乡的战士脸上尚未洗净的战火硝烟,透露了一种战争与和平的淡淡感伤。他的《柏林已占领》(1971年),更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派风格,自由挥扫的大笔触,甚至有一种现代抽象油画的颜料肌理感。

    这些优秀作品不是属于精描细绘的欧洲古典主义,而是很接近中国绘画传统的“以形写神”,以传神为最高宗旨。展品中也有一些偏重题材主题性的作品。奥博兹年柯的《胜利》(1972年),黑烟滚滚中一位战士振臂高呼胜利,上方飘扬着一角红旗,构图处理极富艺术感染力,是同类作品中的杰作。还有一些表现游击队的题材,尤其几幅“铁道游击队”,会令人中国观众感到熟悉而亲切。伏洛基米罗夫的《女游击队员卓雅》(1980年),中国年轻一代的观众可能不一定知道,女主人公是苏联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谓苏联的刘胡兰。

    展品中还有一部分版画作品,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如波卡特金的两幅版画《攻克柏林》(1958年),刻画细腻,虚实互衬。还有哈尔萨克的版画《列宁格勒的妇女们》(1965年)、《押送战俘》和《胜利归来》(1985年)等,都富于艺术表现力。

    战争已离去很远,今天的人们长久生活在和平中,难以想象战争的残酷。这次“同行-2015美术馆联合展”之涅瓦河之波-上海苏俄造型艺术馆藏俄罗斯、前苏联艺术作品展,展现了苏联抗击战胜法西斯的战争画面。人们在欣赏其艺术性同时,也应当感悟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

    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尤其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惨烈牺牲和作出重大贡献的苏联历史不应该被忘却。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