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悟道”陈湘波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5/12/30 — 2016/01/13572
  • 展览空间:深圳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因心造境 以境传情——陈湘波的水墨艺术世界

游 江 / 文


陈湘波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画家,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弟子,多年来他坚持砚田笔耕,硕果颇丰。他不仅擅长工笔花鸟、写意花鸟,而且在佛教题材和当代水墨领域,开辟了一片了新的天地。近年来他所创作的作品,格调清新、见解独特、富有时代气息,给人清新自然的艺术享受,引起美术界的关注,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总的来看,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结合时代面貌,用笔之洗练,设墨之华润,构图之精心,意境之幽深,令人回味,洋溢着浓郁的文人审美情趣。除了深厚的传统功力,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还能感悟到陈湘波先生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格调清新,空灵飘逸

中国的工笔画有伟大的传统,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并不平衡,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和特点。在工笔花鸟方面,无论是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不露墨痕的“黄家富贵”,还是用笔自然、不作谨细描摹的“徐熙野逸”,后人作画无不从中汲取和继承。当代在“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下,工笔画家对中国绘画传统进行创造性继承,创作呈现出求新求变的整体趋势。如开始使用一些新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新语言和新图式的探索,在描摹对象上,亦结合当下的生活和经验,不断拓展和挖掘新的表现空间,再如在用色观念上发生转变,使得当代工笔花鸟画在古朴、雅致的色彩基础上有了新的色彩语言。

陈湘波的工笔花鸟画,延伸着中国画的本体方式,笔墨细密严整,设色淡雅空灵,他以其深厚的造型基础与超凡的色彩之觉,形成了朴素,清澈、柔和,自然的个人画风。在具体创作中,他的作品既浸染出画家的个性追求,又体现出强烈时代特点的新面貌。在构图上,他往往打破传统工笔花鸟中的一些常见的程式,而是讲究“起承转合”、“宾主揖让”与“呼应关系”,强调构图布势的“自然天成”;在勾勒上,注重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用笔的墨色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结构而进行描摹,笔法的起落、转折、顿挫都与表现的形象、性质有极密切的关系;在用色上,一改当代一部分花鸟画流于程式、设色浓艳匠气的弊端,而是集合多种画法,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追求整体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如在他的一系列花卉和动物题材的作品中,为了增强艺术的表现力,他别出心裁,用虚化的富有变化的黑色背景来突出主体,营造出一种寂静肃穆的意境,给人带来不同以往的审美感受。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工笔画仍有误解,认为它是事无巨细地描摹物体,还以是否逼真论工笔的优劣,其实对于中国画来说,工笔花鸟与写意画花鸟一样都强调意象,它使用的线条往往是原物上没有的,它的色彩是具有装饰性的,它追求的境界也是诗意的,所以也正如画家自己所说的那样:“工笔也是一种写意”。也正是这样的认识与态度,使得我们读他的画,犹如在品一首无题诗,意境深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总的来看,陈湘波的工笔花鸟画格调清新、空灵飘逸、富有意境,他的一系列的作品继承了岭南画派重生活、重色彩、重创造的优秀传统,借鉴了摄影艺术、现代设计以及西方绘画等表现技法,形成了适合现代人审美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当代工笔花鸟作品。


二、删繁就简,文人情趣

“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画鉴》)画家在感知世界的同时又反视自身,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就花鸟画而论,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兼工带写”,古往今来花鸟画家并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直接描摹,也不执着于物象的自然属性,而是利用意象思维,经过作者情感与艺术禀赋的提炼,形成体现主体审美思想的写意性绘画形象,以此来借助笔墨“托物言情”与“托物言志”。

陈湘波以工笔见长,在写意花鸟方面亦自成一格,别有情趣,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文人审美情趣,给以人们清新自然的艺术享受。在创作中,他注重作画既要知‘法’,更要知‘理’。所以在坚持写生的同时,他还临摹过徐熙、黄筌、崔白、徐渭、陈淳、八大山人、乃至恽南田、吴昌硕、齐白石等许多前辈大师的作品,其风格可谓融合各大家之所长。具体来看,他的小写意花鸟作品,继承宋、元以来的笔墨传统,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在画法上,他“意在笔先”,工写结合,虚实结合,既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创陈氏金箔工写相柔的抒情风格,将设计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画面精简,个性鲜明,不程式,不单一,而是变化丰富,因此他笔下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情趣盎然,引人喜爱。

中国花鸟画历来讲求以古典性情之美注入作品的品格之中,给人一种沉静幽远的遐思,于恬淡清郁的陶冶中呈现出高贵惟美的元素。陈湘波的花鸟画,不管是形象、章法还是笔墨,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生活破传统笔墨之窠臼,以传统笔墨锤炼自己笔墨之境界。“诗贵有禅意,画贵有禅趣”,他的作品删繁就简,简洁大气,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了人们对水墨画形成的特定视觉经验,在艺术与哲理之间使复杂的水墨技法,演化成一种深邃而高雅的单纯,在观想的空境中体现了禅的意境。


三、 寄情都市,澄心逸趣

从建国后注重写生的写实主义的“中国画”,到近期以水墨为基本元素,各种形式的 “水墨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生活重要表征的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在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经历了频繁的变革创新和复杂的思潮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当代艺术家也开始在继承传统中求新求变,探索新的水墨语言。在当代水墨方面,陈湘波秉承创新的理念,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掘,回归到水墨语言自身,反复体会笔性、墨性、纸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的体悟和观念融入到当代水墨画的创作中,创作出了梦幻般的水墨表意空间。

应该说,他的当代水墨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水墨。现代水墨往往在材料技法上寻求变化,在图式上强调个人的符号性和主题的观念性。这些创作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失去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味,从形式到内涵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陈湘波在《潇水清浅》、《上善若水》、《波光潋滟》、《万顷横波》等作品中,完全以宣纸、笔、墨作为载体,没有皴擦点染等程式化语言,而是将个性化的水墨语言及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与极富观念性的文字结合起来,所以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传达出中国人体验生命的独有视角与方式。

在中国艺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或是某种时代情结把艺术创作更多的引向了一种对地域文化生存经验的发掘,而到了90年代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当代艺术更多地关注都市生活,对都市题材的注重成为了90年代重要艺术发展特征。因为都市生活带来了全新的经验,而都市经验带来新的创作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水墨表现都市在当代的艺术家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实践群体。有感于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陈湘波也用水墨表现都市,他以传统技法为根基,将传统笔墨和实地写生相结合,融合多种表现技法,自由的铺排画面和调度空间层次,使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充满和洋溢着时代气息,创作出多样的城市水墨艺术空间。

王维认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无论是抽象的当代水墨作品,还是语言新颖的都市水墨,陈湘波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十分强调水墨的自身的韵味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这是与当代很多水墨画家将笔墨纸砚仅仅作为一种表现工作是有所不同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无论作品以何种形式出现,他都在反复体验水墨语言自身,探索艺术本体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因此,他的作品不拘泥于物象的形似,而是通过画笔抒发主观意趣,用水墨形式表现出丰富的人生感受和精妙的艺术之思。


四、妙手佛心,匠心禅缘

佛教题材的绘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回顾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有关此类题材的杰出画家和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说,这一题材的作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代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佛画原有的设像行道、庄严寺窟、教化民众等功能已基本式微,艺术家根据自身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在创作中并不是对中国古代佛教尊像绘画的简单回归或照搬,而是从审美功能出发,对佛画的本质和功能进行重构,在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的同时,亦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在传统花鸟画和当代水墨之外,陈湘波还坚持佛教题材的绘画创作。其实,画坛上不乏从传统门类绘画转向佛教题材绘画的大家,从明代的仇英、徐渭和丁云鹏,清代笪重光和任伯年,到近代齐白石、徐悲鸿、黄般若和张大千等画家皆曾画观音图,可以说不同的艺术家笔下观音各不相同,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陈湘波多年来,尽览天下壁画,广收营养,遍历敦煌、云冈、大足、麦积山等石窟,潜心研究,虽身处现代都市,但却有一颗文人的古心,用作品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对于生命的感悟。他笔下的水墨观音,造型典雅,构图简洁,意境宁静,作品流露出历代画家那种雅秀俊逸的风格。

具体来看,他的佛教题材的绘画,常以朱砂白描或水墨白描的方式创作观音系列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以佛菩萨等“尊像”为主要描绘对象,他笔下的这些菩萨形象,线条劲秀绝伦,人物体态端庄而持重,神情沉静而慈祥,整个画面的意境庄重中十分具有亲和力。观他的作品,可以使人们在浮躁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块佛国净土的宁静,传递给观众的是人类和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智慧、理性、自在、仁慈、博爱。除了在线条、构图方面的精心经营,他还用简洁的艺术表现语言与佛家的警言警句相结合的方式,传达了艺术家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给人以启迪,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