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

  • 展览时间:2021/01/15 — 2021/03/21488
  • 展览空间:寒山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于2021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是由寒山美术馆主办,经过工作坊、田野录音和多轮线上线下讨论所衍生出的当代声音艺术展,是长三角地区首个以地方声音为核心内容、以多行业领域参与者组成的“跨界式”展览。


01 发掘“苏州基因”的声音符号


寒山美术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项目注重在地性的衍生与丰富,并于苏州的人文场域内,选择“声音地理”作为切入视点,发掘能够代表苏州地方基因的声音符号,凭借对历史文献、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调研讨论,和对苏州城市声音的收录,最终以提案作品制作与展览的形式完成和苏州这座城市,以及城市居民之间的深度互动。


自2020年11月18日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寒山美术馆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近40位音乐人、艺术家、作家、设计师、建筑师、剧场工作者、声音研究者、城市研究者、民俗研究者、历史研究者和人类学者,到苏州参与工作坊,进行演讲分享和讨论活动,并分组展开田野录音。在此基础上,经过了多次提案讨论,最终产生了30件(组)作品提案在寒山美术馆进行现场呈现,这种观念织行的集体协作与实践,共同构成了“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的展览阵容。


02 用声音构筑一座城市


这是一次来自不同领域艺术家,在寒山美术馆中实现的别具风格的“跨界”式群展,艺术家们以声音符号构筑起可供“聆听”的城市“音景”。所展作品既有以苏州传统的音景内容为素材的创作,如参展艺术家聂俊在《寒山108》中引入寒山寺的新年钟声,在八边形的立体空间中,运用波场合成系统再现3D声景,创造沉浸式声音体验环境。


而传统昆曲的主奏乐器——板鼓及铜响器也在金佐宁的作品《归》中以现代展出形制,传达昆曲锣鼓在以视觉为主导的当代社会关系中的处境。


关注当今时代苏州音景内容的作品也不乏少数。如丁敏的《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聚焦正在淡出生活舞台的公共电话亭,在展厅内的某一时刻,位于苏州古城区的88个公共电话亭将重新响起,组成美妙的乐章。


艺术家刘潇则把他一年内每天记录的“一分钟”声音档案与观众分享,展示在美术馆的365条声音档案,代表了他的轨迹与思想。


音乐家朱芳琼在作品《因缘》中展示了他称为“空气陶鼓”和“呜嘟音响”的手工制作的陶瓷音响乐器,观众可以从视频看到他即兴控制陶鼓的空气反馈震动。


深耕苏州文化的张大静在作品《曲终人散》中选择了上世纪80年代风靡的迪斯科舞厅文化,在“窥视”与镜像之间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使观众于趣味横生中体会“曲终人散”的深意。


除以上作品外,本次展出的作品中还有涉及评话、儿歌、民俗、移民等多方面的声音装置、绘画、影像、和剧场作品也在美术馆展厅与公众会面。


除了当代的作品,展览内容中还特别呈现了从清代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等风土文献中梳理出来的关于苏州的历史音景,这些典籍中的文字与苏州音景有着最直接的关联,透过它们,观众从视觉衍生出“听觉”,获得声音的各类想象,形成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历史“音境”。


“地方音景”项目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以地方声音为核心内容、以多行业领域艺术家“跨界式”协作为形式进行策展的自主试验和更新的展览计划。它以工作坊、田野录音为前期基础,所集聚的与“音景”相关的艺术家或工作者,都有着多样化的叙述语言和思考方式,为成就具有“苏州属性”的原生地展览模式或机制提供了参考和可能性。


展览由此也将重点转向对“艺术家—声音艺术作品—地方音景文化”三者关系的关注,把理论研究引向实践产出,关注地方文化议题以及议题内容的多样性传播与展示。


因此,美术馆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声音艺术本身,还关注如何去发掘声音艺术与所在城市、所居人民之间的关联性,唤起公众对城市多元化认知的可能性,用声音构筑城市的另番形象。也正如项目发起人、寒山美术馆馆长布达所说:“音景可以记录和再现历史,它以其所含强烈的地方意识和象征性,也能作为所在地区的听觉标志。”


“地方音景”项目把研讨和实践的焦点指向苏州这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追溯这个“地方”的来路和变迁,寻找形塑它的当代风土的可能,探索“地方营造”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艺术赋能城市人文主义关怀,无疑也担负起了“应时”意义。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