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院主义”全国70后油画学术邀请展

  • 展览时间:2020/12/01 — 2020/12/27489
  • 展览空间:宁波纳得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新学院主义宣言


——为全国70后具象写实油画群体而作


文/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博士生导师


相对于各种国际双年展推出的装置、观念和新媒体艺术,从欧洲引进的油画不仅没有在当下的中国衰退消散,反而逆时而兴,艺术家们不断从对欧洲油画传统的研习中生发出多种探索路向。具象写实便是其中颇具活力、从者甚众的油画分支。从事该项艺术活动的人们几乎都具有较深厚的学院油画研究背景,大部分处在学院油画教学第一线,他们这一代已站在中国学院油画教育与创作的前沿。新学院主义并不完全指他们身处教学岗位的身份,更多指涉的是他们信奉与执守的油画教学与创作理念。如果说他们和法国18至19世纪的学院主义有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终于认识到学院对油画造型规律研究的普遍性,并把这种对造型规律的研究运用于各自的艺术创作中,由此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如果说他们又不完全是法国学院主义的延续,那便是他们的油画教研并不死守法国学院派僵化的教学体制,而是有机地融合了现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以及部分汲取了当代视觉经验,将纯粹地再现现实发展成具有观念意味和现代视觉特征的写实油画。


这一70后写实油画群体的形成与涌现,可追溯到他们的前辈对写实油画的重新认知与实践定位上。这就是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经过现当代艺术的洗礼之后,国内美术界对前卫艺术反思而逐渐汇聚的回归艺术传统的思潮。其时,不仅有以笔墨为中心的“黄宾虹热”,而且有从新古典主义发展出来的写实油画派和写实油画流风。新古典主义和写实油画的再度兴起,一方面在审美上回应了中国城市文化发展以及新兴中产阶层的审美与收藏需求,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油画远没有完成对欧洲油画传统的认知与研习。许多从事创作实践的油画家在欧洲各大艺术博物馆再度品读大师的油画名作时,突然发觉中国油画艺术水平只停留在某一浅表层面,西方艺术史的再现性概念远非人们认知的这么简单。写实画派或写实油画风潮的兴起,实是给中国油画发展打开了新的上升空间,它绝不是欧洲再现性绘画在中国的翻版或复制,而是让中国油画在回溯欧洲油画传统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再造。


显然,深入研习欧洲油画传统并非一两代人所能完成。这里汇聚的70后油画家群体是深受前辈画家影响而形成的21世纪第二波写实浪潮的成员。不过,他们在艺术创作观念上和他们师从的前辈并不完全相同。一方面,他们遭遇了更加严峻的图像化挑战,或者说,他们在具象描绘上和机械或电子图像有何区别——这正是他们努力回到古典写实造型的重要缘由,他们追索的是油画写实再现与图像现场记录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他们重新拾起欧洲的古典主义,希冀在古典主义的造型原理与体系中形成对油画写实新的审美支点的开拓。另一方面,他们并不满足或停留在对传统写实油画的继承上,当代数字图像的体验方式同样成为他们重要的视觉资源。他们将再现性的统一时空拆散打碎,再现形象只被他们限制在某一局部、某一层面,形象由此形成了时空的多维性结构,由此发展出观念性的具象、抽象性的具象和超现实的具象。毫无疑问,当代视觉经验的快捷性与寓意性改写了传统意义上的再现性特征,而他们的画面却仍然能够借用古典写实的造型体系与表现方法来进行呈现。


学院派或学院主义曾在法国艺术史上遭到来自富有革新精神的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画家的坚决抵制,甚至“学院派”本身后来成为保守艺术思想的代名词。的确,狭隘的学院派或学院主义应该规避,但当我们平心静气地重新审视艺术史时,也不能不看到,即使是曾强烈反对当时学院派的库尔贝自己的画作,在今天看来都不乏学院派艺术的影响,是学院派造型艺术的方法成就了他的写实主义的艺术。此后的印象派、后印象派诸画家也无不具有学院派的功底或修养。在混淆了再现艺术与机械图像之间差异的当下,人们猛然醒悟,所谓的学院派或学院主义一直深受艺术史的曲解或误读,学院式的对造型艺术的经典训练教学早已不属于哪个风格或哪种学派,而是绘画对艺术造型基本规律的追寻和总结,如果没有这样一套造型规律与方法,再现性绘画只会再现得和眼见的真实一样,如果那样,绘画的意义也便不复存在了。因而,新学院主义的提出,在当下便富有为严谨而必要的学院造型训练正名的使命,这种用“所知”去修正、完善“所见”,并追求艺术造型和油画艺术格调的学院派,正成为提升中国油画整体艺术水准、探索图像时代绘画独特艺术语言的途径,这是一面应该高高举起的回归绘画艺术、拓展绘画艺术新空间的旗帜。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