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北往”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

  • 展览时间:2020/10/30 — 2020/12/06446
  • 展览空间:壹美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为什么要南来北往


孙振华


“南来·北往”是中国当代学院雕塑邀请展的名称,自古以来,也是中国文化流变迁徙的基本主题。


钱穆先生说,中国历史上最强、最富的时期,当数汉唐。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到东晋永嘉之乱,往南移动,扩及长江流域。不过,唐代以前的皇帝,各种大家,十之有九都还是北方人;唐代宰相,只有一个张九龄是岭南人。安史之乱以后,文化中心进一步南移,到宋代靖康之乱,宋室定都临安,这一南移过程基本完成。


中国文化的迁徙移动正好和欧洲是相反的。欧洲是逆流而上,从小地面向大地面,从温带向寒带扩展。中国则是逆流而下,遇到大乱,就往新地方跑,从北方往南方跑。到明清时期,剧情完全反转;清乾隆十八年统计,天下粮食,南粮8分,北粮2分;桑蚕在早期也是北方发达,到明清则转为南方……


近代以来,中国南方沿海得现代风气之先,携新文化一路向北;伴随这个过程,中国文化又不时反观自身,寻根问祖,于是,积淀深厚的北方文化也不断施展自己的影响力,形成了南来北往,异常活跃的局面。


倚据这个大背景,再看广州美院和清华美院之间的雕塑展览、交流,自然就显现出了一番特别的意义。


广美雕塑在中国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令人不可小觑。它的谱系、文脉传承有序,层次井然。它既有沿海地区开放、包容、活跃的创新品格,又一直恪守学院本色,注重雕塑的本体和基础,不失严谨和扎实。广美雕塑自新中国以来,特别在雕塑走向社会,走向公共空间方面,在国内领一代风气之先。近年来,广美雕塑招贤纳士,吸引了各名校的青年博士的加盟,使得它蓄势待发,来日可期。


清华雕塑的基础是原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的装饰雕塑专业,并入清华大学之后,依靠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办学优势,招揽各方名家,现已脱胎换骨,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清华雕塑借助清华大学强大的科技实力,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创新上,在科技手段在雕塑的运用方面抢尽先机。经过了一段时间磨合,整合多种来源和成分,清华雕塑目前初步形成了注重文化高度,注重传统的现代转化;注重具象造型,注重材料语言和制作工艺的基本特色。


时至今日,我不再认为在雕塑创作上,所谓地域风格,学院风格有多么重要;就作品而言,也不认为所谓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有多么明显。


理由有二:其一,在一个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的时代,所谓特殊风格和独门绝技的意义正在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语境,共享的平台。由于知识来源和传播渠道的变化,“网课”、“线上”越来越普遍,这深刻地影响到了教与学的关系。张家弟子学李家,李家弟子学张家,这种现象实属正常。在创作上,老师未必强于弟子,弟子也未必不如老师的情况也不鲜见。其二,随着高校之间的师资流动,毕业学生的跨校际分配,早已打破了过去相对封闭,近亲繁殖的旧格局,传统的地域之分,南北之分,校际之分已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如此说来,那“南来·北往”展览的意义何在呢?


今天的学院交流展,目的不是为了强化和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和面貌,而是通过展览和比较,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探索自己的办学路径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和优势,这可能比简单地将自己纳入到某种创作类型,贴上某种作品标签是一项更有意义的工作。


学院终究是学院,对学院教师而言,他的创作不应该是完全由着性子来,他需要有说法,有理由;应该要求形成自己的系统、方法和上下文;作品的来龙去脉、呈现过程必须有迹可寻。


中国艺术院校的教师可能和欧美的学院不同,他们反而是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意识的创作群体,“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但是,个人的拔尖和突出是否意味着整体强大和优秀?这倒未必。


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教学团队集体展览的意义,不单单是彰显杰出的个人,更重要的是整体的素质和优势,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呈现它的“学统”。


什么是学统?它是一个教学团队经过磨合和积淀,由于培养目标、历史传统、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所处的地域、学术环境、理论基础、市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论相互认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学术共同体。


事实上,我们观察一个学院,看它是不是成熟,就看它具有怎样的“学统”。学统的成熟意味着,以某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力的名师为中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特色和教学范式,具有知名的学科品牌和研究成果,在业界具有公认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


这当然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目前,广州美院雕塑和公共艺术学院和清华美院雕塑系正好处在代际的交替之中,人们对他们的认识更多还是过去形成的印象。在今天,特别是在一代新生师资力量介入之后,这两个正在磨合、调整期的教学团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期待呢?这也是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我们所关心的还有,在展览之后,通过观摩、比较、学习,这两个学院会得到什么启示,它们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是对本次展览另外的期待。


前些年,我曾经自诩,国内十大美术院校的雕塑教师基本都认识。现在看来,应该收回这句话了,在这个展览中,出现了几个陌生的面孔;展览还出现了几代师生同堂的情况,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从过去和现在的思考线索,这对于建立学术共同体来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


“南来·北往”,这个展览的意义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得到越来越清晰的呈现。


孙振华 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四川美院、湖北美院、上海美院特聘教授。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