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祥师生展-抱虎下山

  • 展览时间:2013/10/20 — 2013/11/20943
  • 展览空间:久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前言


  可以说,伟大艺术家都是“浪子”——他们可以在古典、现代和未来之间肆意徜徉,不受主义的束缚,也不会互相敌视和抵触。

  “在我们旷达的胸怀中开设一条永恒的时光隧道”——王华祥。

  他是谁?——有人说他是“多栖动物”;放浪形骸在版画、素描、油画、雕塑、行为乃至教育中。少有人意识到,王华祥正是中国当代少有的“浪子”之一。

  1962年,王华祥出生在乌江上游支流鸭池河一侧的山谷小村里。

  高中受教于田世信老师,考入贵州艺校。

  后师承蒲国昌老师,打下深厚的写实功底,并吸收了改革开放初期涌进的大量现代思想意识。19岁,他的毕业作品《风》就获得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优秀奖。

  1988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贵州人》系列获得同年全国美展金奖,具有自传性质的《贵州人》结合了他探索出的无主板套色木刻,改写了长期以来套色木刻不能“写实”的历史。《贵州人》和之后的《近距离》推动了彩色木刻技法的革命。

  进入90年代,伴随社会巨变,新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新的艺术语境。早期文化中宏大崇高的现代主义叙事日趋没落,艺术界的相对平静隐藏着新的发展潜流。1992年前后,一种新的创作趋向“回归现实”开始形成:这种症候远离宏大叙事,远离形而上的文化启蒙,让艺术回归生活,贴近现实。“新潮”的乌托邦理想的就此破灭。90年代的新生代艺术家开始倾向于以创作实践去代替庞大的理论体系进行自我构筑。

  “整容”系列,“寓言”系列,“欲望中国”系列,“风往回吹”系列昭示我们,一个时代已经到来。

  “观念的东西已令人厌倦,艺术家要回到自己确切的不夸张的生活中。”——王华祥。

  王华祥讨厌学院沉闷的气氛和苏派的家学体系,革新的意识在他胸中蓄积。对改革传统教育的探索始于他1993年出版《将错就错》——“对”是指自然、真实、写实和“文化原形”;“错”是指主观创造、偶然、故意等造成的对“对”的偏离——该书在20世纪90年代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方面有人将他视为动摇主流价值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有人又将他视为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同年,他开始涉足油画,并生成了中国概念的“文化波普”。在他的这批作品中,古典形象与明星形象、变形与抽象,异化了日常的视觉空间排列,质疑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重构了历史及文化的逻辑顺序。这种将中西文化符号完美结合的意识,及将不同时空揉合在同一位面的能力,正得益于他一直“流浪”在历史和现实的精神视觉中。

  “把古典、现代和当代艺术都当成风景来欣赏,当成必修课来学习,我相信,掌握了西方已失去的传统和了解了西方现代、当代艺术的中国人,有理由成为未来新艺术的创造者”——王华祥。1999年,飞地艺术坊在昌平成立,反向教学系统也在磨砺中开花结果。

  反向教学系统是对王华祥教学体系的统称。此次展览将会以文献的方式进行更加详细的阐述。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