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牛耕 李浩水墨双个展

  • 展览时间:2015/11/07 — 2015/12/05594
  • 展览空间:云水窑
查看更多详情

序 言


  与牛耕相识颇早,中间来来往往,远远近近,已有4个年头。

  最初看他做的磨漆作品《西行系列》,一见如故,在他的工作室里,聊吃聊喝,海阔天空,也去皇庙淘真真假假的木雕、石雕,越走越近,相见恨晚。时间是最伟大的卦师,能洞悉一切,已知和未知。

  在大学里谋职,做设计、画画、也收藏,牛耕涉猎很广,你很难去界定他的职业和发展方向,但有一点是确凿的,作为画家,他的心中装满得是西部的沟沟壑壑,承载的是西北的风土人情,从磨漆、油画到近几年一直在尝试的纸本水墨,我们看到了蔓延的塬上和寺庙,看到的是层层层叠叠的历史遗迹和时空呼唤扑面而来。

  2013年7月,在188艺术仓库举办了《行走的边缘》个人水墨展,2个多月的环青海湖骑行,300多张的水墨手稿手札,让人肃然。那时的作品,写形也写意,朴素真诚。

  今年的水墨,却明显植入了更多对线和画面构成的思考,疏可立意,密则透气,更重要的是重新消解现实的风景,将人文和历史中的精神加以提炼,融入了水墨创作,无拘无束的笔墨,舒卷而去的群山,孤独矗立的佛塔,都在传递一种大漠怆然的肃穆之感。似乎随风可以斜切身体。

  牛耕的水墨,站在故土的风景中,一遍遍用内心去诠释行将消失的风貌和遗迹,这是一个画家的地域责任感,也是对生长的一种皈依式见证。

  松且紧,收放自如,如同太极,如同习书,是另一种创作上的境界。

  而李浩,则是另一种“做”派。第一届中国艺术家赴美交流展,我们同行半个多月,有了更多近距离的相处和了解。质朴、率真的个性几乎是西北艺术家的共同特点。但在水墨创作中,李浩的绘画语言显得更为精准和当下。如果要用简单的结论性语言来形容他的创作,我更愿意用“捕捉”这个词语。

  他的作品,几乎清一色人物,也几乎清一色身边熟悉的年轻人,朋友、同学、家人,学生,从眼神到姿态,将人物内心的那种情感捕捉无遗。

  大眼睛、空洞的表情、木木的姿态,几乎象符号一样掠入观展者的视野,薄薄的淡彩,与深浅不一的墨色相得益彰,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当下太多的迷茫和孤寂无法排解,不知道前程有没有风?不知道未来身在何方?

  李浩的水墨画面,见证了身边人和事,见证了这个时代的状态。

  李浩的水墨语言,当下、清澈。犹如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

  牛耕和李浩,身在西北,教书育人,但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艺术使命感,真实的见证了前行中的小人文和大时代。

  他们是真正的见证者。

  严诸平

  2015年11月5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