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青年藏书票暨小版画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15/05/12 — 2015/06/21471
  • 展览空间:莞城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小而恢弘的能量

——关于小版画和藏书票的一点思考


    “第四届全国青年藏书票暨小版画作品展”2015年将在东莞莞城美术馆举办,笔者有幸作为评委参与了作品的评选工作。从展览的组织工作和收件情况来看,近年的藏书票和小版画在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展览的主办机构以及策展人的共同推动下,已经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不但参与人数和作品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在作者的层次和专业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欣喜之余,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仅供同好们商榷。


   版画与小版画

    问题一是小版画的概念出自哪里?之于版画,它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除尺幅的限定以外?还有哪些内在的禀赋和内涵?为此笔者查阅了包括多项国际藏书票和小版画展招展手册在内的很多资料,但基本上除要将尺幅限定在15-30cm以内外,并无更多的阐述或要求。那么夹杂在众多的国际版画展、全国版画展、各类版画竞赛和邀请展中间,小版画展又有哪些存在的必要性和吸引人眼球的亮点呢?去年的“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上,广州美术学院李伟铭教授撰写了一篇题为《纳须弥于介子》的文章,作为作品集的序言。在这篇不过千字的短文中,李伟铭先生以“小而恢弘的能量”、和在公共空间能够夺取视觉张力制高点的大版画相比,“在个人安静的栖身之处,更容易获得长期、稳定的‘居住权’”概括了藏书票和小版画的特点,虽未展开,却足以勾起读者对这两类小巧而精致的版画作品予以探究的好奇心和鉴赏欲。小版画,尺幅小自不待言,但在关注点和学术取向上却和普通的“大版画”无异,那么在如此小巧的方寸之间要容纳创作者对版画语言的掌握与追求、对题材内容的概括与呈现、对思想观念的提炼和表达等等如此相对庞杂的内容,则没有精心的构思、精巧的构图以及精炼的语言表现是万万做不到的。因此一张优秀的小版画作品,是需要作者有着超出一般版画作者更多的提炼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有着敏锐而细腻的个人审美情趣的。同时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相对于作为一种公共媒介的“大”版画而言,小版画是更加私密性的,因此较少也不太适宜表现社会的、历史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一种“微体验”,承载着创作者个性的观念、个人的情感,并通过作品的互赠与鉴藏,传达着创作者彼此间友好和交流的意愿。


    小版画、书籍插图与藏书票

    问题二是小版画与藏书票这两个近年来一直在展览中出双入对的版画品类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除尺幅的相似性与区别外,在其本质和内涵上还有哪些相关性?藏书票,顾名思义,就是图书收藏者用以表明书籍持有的标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书票的图案最初多以家徽、神话传说、英雄美人等为题材,以后题材越来越广泛,有风景以及与个人生活、工作、爱好有关的各类图案,此外在书票上通常还有拉丁文“EX-LIBRIS”,意为“属于我的书”。18世纪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出版业的发展,藏书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许多中产阶级也都收藏图书,藏书票随即平民化,由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藏书票趋向个性化,也更追求彰显书籍持有者的品格和趣味。由此可见,藏书票不同于一般的版画作品,在创作中带有非常强的个人性,往往会将书籍持有者对书的观感、个性喜好,或个人标记浓缩在创作中。鉴于创作者和书籍持有者身份的不完全对等,藏书票还可以分为自我创作和委托创作的两类。自我创作即书票作者为自己的藏书所做,在创作中完全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委托创作则是书票作者受托为其他书籍持有者所做,在创作中遵照委托人的要求,结合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对委托人的了解,表现出相对的客观性。当然,这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只不过是两类书票间被放大了的细微差别,总体看来,不论是自我创作还是委托创作,不论体现的是创作者的个人意志还是委托者的主观意图,其个人性都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正是藏书票与小版画之间,除尺幅的限定以外,另一种重要的相似性。当然,相比较而言,藏书票的这种个人性更强于小版画。一件出色的藏书票,应该是有性格的,要充分体现出书籍持有者的个人情调和趣味,彰显其品味。此外,因为版画藏书票是一种和书相关的小版画作品,因此画面的形象组织难免和书籍的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很容易造成在画面组织与形象塑造上和书籍插图的混淆。近年的小版画和藏书票展上就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作品——虽然书票所要求的拉丁文标记、票主等元素一应俱全,但画面表现却与书籍插图无异。这样的作品虽然在技术表现上无可挑剔,甚至多数作品,尤其是采用美柔汀、数码版等表现手段的作品,往往画面精美、语言细腻,令人爱不释手。但依笔者个人的看法,却并不推崇此类的作品,因为书籍插图重在对书籍内容诠释的客观性,而藏书票贵在体现书籍持有者性格及人格的主观性,二者在审美取向上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版画与青年

    此次的“全国青年藏书票与小版画展”,因为关注的主要对象是青年版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所以注定在总体面貌上与以往的展览有所不同。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界定为年龄44周岁及以下,笔者在近年策划的系列青年艺术活动中,将年龄限定在1970年以后出生。因为在笔者看来,70后、80后的青年艺术家在生存状态、知识结构、学术背景以及创作状态各方面与前辈的转折性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一种体现着他们生活态度、审美理念和学术指向的新艺术生态已经悄然形成。此种判断不是出于庸俗的“代际逻辑”,而是出于从社会历史以及艺术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他们的理解:70后、80后的史学意义不但在于他们是在历史线性发展的意义上区别于50后、60后的一代,更主要在于他们的整体生态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从中国当代社会以及艺术发展的历程看,1979年和1992年无疑是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1979年吹响开放的号角,1992年,拨开姓“资”还是姓“社”的迷雾,正式开启中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行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恰如这一时代转折的缩影, 70年代末出现前卫艺术的端倪,90年代初叩开当代意义的艺术市场的大门。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改变,也带来了当代艺术诉求的改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70后、80后正处在上述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80年代中后期接受专业教育,90年代完成学业,开始独立的艺术创作,2000年后渐入艺术创作的旺盛期和成熟期。如果说50后、60后作为亲历者在社会转型整体环境的制约下,尚未能够完全实现艺术的自主,那么70后、80后作为本身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相比较而言,体制的制约明显减弱,艺术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如果说前辈艺术家完成的是解放思想、复兴文化的历史使命,解决的是什么是当代艺术的问题,那么青年艺术家则面临着如何确立当代艺术的主体性,在艺术史上完成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虽然小版画和藏书票在学术取向上更注重创作者的个人情趣,但在创作状态上也不能完全游离于当代艺术发展的总体趋势之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版画一直在努力寻求着当代突破,从媒介内部的当代性努力到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合理利用版画媒介,版画正在经历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的主体正是目前正处于艺术成熟期和创作盛期的青年。

毛泽东1957年在莫斯科会见中国留学生的时候说: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确实是这样,青年必定肩负着继往开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历史使命。当代艺术如此,版画亦然,藏书票与小版画更不例外。有理由相信,在青年作者们和展览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藏书票和小版画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