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杭法基 水墨消解展

  • 展览时间:2015/11/21 — 2015/12/01455
  • 展览空间:今日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杭法基在水墨领域的探索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抽象水墨的试验,并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美国菲尼克斯艺术中心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可以说,他是国内抽象水墨最早的践行者。

    杭法基经过多年抽象水墨的探索,经过多个系列作品《挣扎》、《宇宙》、《书象》、《魔方》等多种风格的长期研习和思考,于2010年决然走出水墨,进入一个名为《消解》的新阶段。本次个展展出的作品正是这五年探索历程的全新成果。

    杭法基用五年时间,在《消解》系列作品中完成了他在艺术上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和飞跃。这一转折和飞跃使他的艺术获得全然一新的面貌。如画家所说,这种观念转化的最初动机是为“挣脱一种传统意义上形式主义的束缚”。事实正是如此,进入《消解》系列的制作之后,他不再困惑于笔与墨的抽象结构关系,也不再斤斤计较于笔的疾迟、墨的浓淡。但是,他何以能放弃多年眷恋的宣纸和笔墨?应该说,他在艺术上做出这样重大的选择来自于他对人生的思考。仿佛倏然间他将思绪从铺开的宣纸转向对自身的审视,开始反省自己一生中在这张纸上消磨掉的时光,那曾经历历在目的蛛丝马迹,那曾经让自己激动不已的小小辉煌;那里储存着多少已逝的青春岁月,抵押着多少对未来的期许与冀望。那些经由这张宣纸在年年岁岁的努力中建构起来的虚幻图像意义何在?于是他产生了“消解”它们的念头!于是他把曾经发表过他的作品的报纸找出来,把他曾经出版的画册找出来,开始了一项他从不曾做过的事:先用撕、剪、切的近乎暴力的方式将它们“碎片化”,再用拼接、粘贴和裱托的方法结构成画面。当他初次把这些具有人生意涵的文本解构,一条条把它们撕切开来,再一条条把它们托裱在画布上的时候,他陡然间仿佛“获得了一个无限的空间”,一个具有社会与历史的“鲜活性”的空间,“这时思想上好像是昏暗的小屋一下洞开了几扇明亮的窗户,感受到艺术上一种进入当代语境思索的自由与惬意”。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如修禅打坐般的重复劳作,让他沉潜下来,在静穆中慢慢回味人生的每一个细节,体悟生命的每一束光鲜美艳,感受心灵在悸动中泛起的无边思绪……

    随着他对各种文本的收集,杭法基的“消解”行为进一步旁及到他人。当他在潘家园淘到一个90岁去世的志愿军老兵的全部日记后,他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阅历中呈现出的生命足迹。那些大大小小的日记本,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代码,就是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留下的全部印痕。而且这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潜藏着多少内心的秘密!然而,正如一个人的消逝,这些作为文本的生命代码也随之失去意义。这些日记本被家人当“破烂”卖掉,已经意味着这些文本的“被抛弃”。我们可以想见,一份保存着一个人完整人生轨迹的文本被一页页、一条条消解的过程,这将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心灵事件!如果说,因为是一个跟自己无关的人而不会引起多大的触动,那么,杭法基在一条条消解自己建构起来的文本时,如何抑制一种油然而生的人生悲情?这和黛玉葬花有什么两样?

    但是,令人无法抑制的兴奋还在于,杭法基是在解构人生的悲情中建构起他的艺术的新形态。对那些指代生命的文本的消解,具有悲剧意味却并非悲剧本身,因为消解的目标是在建构。正是在建构艺术的意义上,杭法基对生命文本的消解,不同于黛玉葬花,不是消极悲观的人生慨叹,而是通过“消解”找到了建构新艺术的有效渠道。在这个意义上,“消解”只是他艺术建构的一种手段。

    由此我们看到,杭法基作为一种手段的“消解”,不仅具有很强的观念表达的诉求,而且他将一种抽象的表达引领到一个新的内涵丰富的境界,从而使抽象艺术不再是一种纯形式的探求。《消解》系列作品足以证明:抽象作品完全有可能具备丰富的历史、社会与人文内涵,而杭法基的《消解》系列作品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里。

    与《消解》系列作品展出的同时,杭法基还以装置的方式陈列出那些被消解的“副本”。那个老兵的“日记”以复印的方式被全部保留下来,实际上是“解”而未“消”。如果有兴趣,这些可读的文本还可以带你走进这位可敬的老兵的生活。在此,“消解”作为一种建构艺术的行为过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显而易见的。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