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线-郝友《生命系列》作品第二章

  • 展览时间:2012/01/15 — 2012/02/09534
  • 展览空间:北京千年时间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协办机构: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学术主持:高岭

展览简介:


  在中国的《辞海艺术分册》中对雕塑的解释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属、石、木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这是198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版本解释。三十年来,中国的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之一,伴随着中国艺术观念的变革和发展,同时在与国际艺术潮流的不断吸取和融会中,早已突破了这种源自古希腊的命名解释,在材料和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出生于学院雕塑科班的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不仅将雕塑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更看成是开放的空间环境中的一个有机部分,甚至于在使用的材料媒介和形式语言上,更加强调直接性和现成性,吸收了装置艺术的许多思维观念。将沉重静态的雕塑实体轻盈化和动态化,或者将自然中难以固定和表现的事物或者现象物化为空间中的结实作品结构,成为当代雕塑艺术家看待各种材料并且转化这些材料的一种创作方法论。

  在中国本土接受了艺术本科的专业学习并且在海外深造过的年轻女性艺术家郝友,恰好沿着这样的艺术创作观念,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子。她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把雕塑视为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空心通透的开放结构。为了体现出她的作品是作为空间环境中的一种开放的结构,因此她没有像许多同行那样在造型材料上选择结实塑形的块面,而是缠绕绵延的线条——她要用线条来编织出自己对空间形体结构的理解。与中国民间竹匠用竹子和箅子编织出各种日常生活用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她选择了具有足够韧性但纤细的钢筋来缠绕而不是编织出一定的形象。

  难以想象的是,一根韧劲十足的钢筋是怎样在这位年轻女性的纤纤小手中,被周而复始地弯曲起伏并最终消失在一个并不起眼的接点上的。在东方的女性艺术中,形式语言上的反复、繁复、缠绕和纠结,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充分体现出女性阴柔缠绵和生命绵延的心理特点。绝大多数女艺术家在创作装置等综合材料艺术作品的时候,都会选择使用柔软的植物和服饰棉料,而郝友却使用了多为男性艺术家专属的金属不锈钢材料。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是对钢的内在柔性和韧性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艺术家对材料原本物理属性的巧妙转换,更体现出艺术家对类型化和雷同了的女性艺术风格的警惕。

  郝友对纤细钢筋的选择,与她对空间中形体结构的理解密不可分。在她看来,雕塑的形体越简洁越概括,越能体现出作品本身内在的生命力和生动性。所以,如何对待和处理大千世界中的山石、树木、花卉、流云和水波,如何在形体语言上取自然事物之神似而非形似,就需要不断地对形体结构进行思想和意识上的抽象和提炼,需要摆脱形象的束缚。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然和世界的态度,有着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中国早在公元三、四世纪的魏晋时代,文人墨客们就发现并且大量赞美大自然的景色,自然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崇高象征物。从那时起,中国文人和艺术家强调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但并非简单地格物致制,拘泥于细节,而是通过观察去捕捉和体味自然的生命脉动,去发现自然的气象。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正是放情山水又比附山水的最好词句。郝友出生江南水乡,那里草木葱茏,山川秀丽,自古多出文人雅士,钟灵毓秀的环境对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态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她的作品中,山的形状,云的气象,水的阴柔,总是能通过在空间中穿行的纤纤钢线编织出来,呈现出来,幻化出来。

  观赏郝友晶亮通透的线性雕塑,人们仿佛成了艺术家本人,视线被艺术家时而放在了作品的内部,去体味由里及外的自由出走;时而放在了作品外部,去感觉在更大的空间里这个线性雕塑所编织出的提示性的结构……虚虚实实,似有还无;起起伏伏,欲方又圆。它取意于自然,又不似自然;它纤纤筋骨,却透露着祥和与仁爱;它举重若轻,却充实着满满的情感。

高 岭

2011年10月21-22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