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瑞个展-疏离之物

  • 展览时间:2015/05/09 — 2015/06/10500
  • 展览空间:Mao Space
查看更多详情


  虽然物是静态的形状,它却孕育了动态的可塑性。虽然物被生产成不同形式,它却时时牵动着人的消费欲望。虽然物被视作自在之物,但它又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文化词语,揭示出与之相关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关系。

  面对物(即具体衣物)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个人的内涵和意义,艺术家张雪瑞思考如何僭越日常物的限定,揭开其不同层次的内涵,而解开物的秘密的关键钥匙就是新颖的方法论。由于受启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方法的“灵光”,她从日常微观入手,将这种传统方法、个人观念与消费之物相连结,以剪纸方法不断改变物之形态,即用剪刀剪去现成品衣物上的图案或花纹,将被剪下的图案或花纹进行移位、重新编排或拼贴或缝制,从而生成了另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显然,这种在空间上对原衣物图案的“破坏”和“移位”,就是对物的疏离过程,既剥离与改变了物的原意,又解构与重建了物的新意,从而产生两个不同且相联的作品:一是被剪掉图案的衣物留下密密麻麻的洞,瞬即转化成一件带有残缺美的作品;一是被剪下的图案脱离了原物,生成了另一件具有新语义和新形式的作品。与此同时,她的作品在生产方式上暗示了工业化的机械复制生产与个性化的手工劳动之间的争斗与共存。

  因此,张雪瑞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个人的胆识和睿智,她的作品既解放了物的原意,又赋予物以新意。她把分解的作品置于并列、对峙和对话的关系,让人在形式中感悟物存在的不同方式及其关系,形成了独特而个性的叙事语言。

  在这次个展中,张雪瑞的装置作品《切肤》强调了观念对空间的介入,注重分析作品与空间的关系。她首先把二楼展厅柱子看作是抽象之物或树干或身体,然后将别人穿过的旧纯色贴身内衣,随意剪取抽象的、不规则的一块一块图形,随即被缝成一巨大整块的斑纹布,最终用它把柱子包裹起来,如此包扎形成了“异样”、模棱两可的景象——如树皮生长的状态,或如身着迷彩服的人的形体,或如色点聚集的抽象画。与展厅柱子作品相呼应的是墙上则随意挂着被剪过的带洞的衣服。它们构成了一种破坏与重建的关系。

  在绘画《破绽》中,张雪瑞与其装置的语言逻辑保持一致,她在画布上把自己心中想象的美的花朵如同花布一样画出来,然后又在完整的画面上用剪刀任意剪出几个花洞,“破坏”了其完美的形式。她的这种绘画行为并非为破坏而破坏,而是强调其视觉哲理:生成美很慢,破坏美则很快;以“破坏”制造平面二维和三维的对立与共存,从而使其作品在空间上呈现完整与缺陷的矛盾或冲突感。

  与之前的作品强调对衣物的分离(形成既独立又关联的一个作品呈两种形态)不同,张雪瑞在新作《疏离之物》中则呈现出衣服的整体连结关系。她在搜集亲朋好友旧衣服的过程中发现,人与衣服的关系就如同人与饭碗的关系一样,饭碗在中国社会中既意旨生存或工作的保障,也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于是,她在选择的衣服上剪掉其中部分,然后缝制成碗,固定在衣服上,像是从衣服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每个碗如同尚未剪断脐带的婴儿,与衣服的母体相连,以此强化作品的雕塑感和装置感,构成其形式与语言的有机整体。当然,张雪瑞不再关注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而是尽现衣服缝制的手工美感。张雪瑞敏感觉察到,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中,衣服的快速生产与消费,使每件衣服难免短命,衣服成为主人消耗的弃物。人与衣服的关系,呈现出愈演愈烈的随意性,既容易得到,又随意丢弃。于是,人与衣服的关系,不是更加亲近,而是趋于疏离,且交织着爱与恨的复杂情感。事实上,张雪瑞将衣物剪破的行为首先是内心释放的破坏欲,而将被人废弃的衣服又转化成某种“完美”形状,正是由于她游离于破坏与重构的纠结中才最终形成了其作品的疏离感。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