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迈克尔·频斯基个展

  • 展览时间:2014/04/19 — 2014/05/11477
  • 展览空间:成都当代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参与艺术和公共关系艺术可以算是在西方艺术史中两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种艺术实践形式打破了西方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界线:不但运用公众参与的形式拓宽了现当代艺术理念的发展模式,更挑战了其在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层面中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及呈现方式,并在西方当代社会中产生了持续并深远影响。

  现今,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西方艺术也呈现了多元化和世界化的发展。正如前泰特三年展策展人尼库拉斯·博胡约德(Nicolas Bourriaud)在他所策划和衍伸的著名理论《变动当代》(Altermodern) 中所阐释的那样:“现今没有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仅仅代表一种地域和现状,反之,它展现了一种意义重大的、标志着艺术家彼此之间详尽联系的关系网络;以及,在他或她(艺术家) 掌握之中的、相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发展进程: 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循环(Bourriaud,2009:12)。”因此,把源起于西方文化与思想体系的参与艺术和公共关系艺术实践并巧妙的融入于一种极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体制背景,例如,当代中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极重要并且创新有趣的艺术实践研究范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国艺术家迈克尔·频斯基(Michael Pinsky)的作品被外界看作是纵横于西方参与艺术和公共艺术中的一颗闪耀之星,特别是在欧洲。他大量富有影响力的作品例如:“骤降”(2012,公共关系艺术),创作并且展出于英国伦敦最有历史意义的三处皇家纪念碑:约克杜克(Duke of York)、帕特莫斯特广场巨柱(Patemoster Square Column)和赛文戴尔珊卓皮利尔(SevenDials Sundial Pillar)被英国的当代艺术界给予广泛的肯定与好评;同样,他在葡萄牙创作的参与艺术作品“可怕的空虚”(拉丁语:Horror Vacui),也被认为是揭示了一种由当地公众群体欲望至本地特定文化区域的转移。英国卫报的著名批评家卡尔勒沃斯曾评到,“频斯基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基于机构的角度或是批判的距离,而展示了一种‘贴心的服务性’(J.J Charleworth,2009)——而这种工作方式是基于本地群众的发展和紧密合作的。”正是艺术家这种具有开放性的大胆创作见地,奠定了他与中国文化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迈克尔·频斯基位于成都当代美术馆的个展“合”,将把高度特色化的中国文化与西方的哲学思想和创作体系联系在一起。这次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参与艺术部分:艺术家将会集中关注点创造一种新的“地域特殊化”的参与装置作品,该装置作品是从中国四川省的社会文化中提取、标记和整合资源进行创作的。第二部分则为中国观者们展示了频斯基工作和思考方式、一部分早期的艺术作品和工作档案,为的是使观者在两种文化之间交流、学习与互动。

  这次与频斯基合作的展览,将会是一种对于中国和欧洲当代艺术实践的增进与反思。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