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惊梦——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遗址前期科考成果展

  • 展览时间:2008/05/16 — 2008/08/31450
  • 展览空间:中国国家博物馆
查看更多详情


  中国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1986年,英国人哈彻在南中国海域盗掘的中国文物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公然拍卖,中国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组织专家带了3万美元前去竞拍,结果发现所带的钱买不回一件流失文物。此事让中国文物界痛心疾首。有鉴于此,国家文物局毅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并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承担这项任务,于1987年设立了至今仍然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随后开始培训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并与日本同行合作对广东台山川山群岛海域的一艘沉船展开调查工作,确定了该沉船的精确位置并命名为“南海I号”。2001年至2004年,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组成“南海I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沉船展开了4次大规模的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沉船的规模、堆积情况和保存状况,出水了一大批水下文物,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水下文物不被进一步破坏,较详细地了解了水下文物的分布和埋藏情况,而且为海上丝绸之路、海外交通史、海外贸易史、造船史、古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为中国水下文物的保护和长远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总结近20年水下考古经验的基础上,有关部门最终确定了“整体发掘,异地保护”的发掘方案,于2007年底将“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水,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新的基础。

  “南海I号”的科考工作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之一,它的发现和发掘过程和中国水下考古本身的进程一样,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奇迹和波折:从没有一个水下考古人员、没有一套水下考古装备开始,白手起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逐渐打开了局面。目前中国水下考古研究工作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正在缩小,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已从开创阶段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