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碧玉:新西兰的传世珍宝

  • 展览时间:2012/10/31 — 2013/02/011645
  • 展览空间:新西兰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查看更多详情


票务价格:免费

展览简介:


  今年恰逢中国和新西兰建交40周年,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推出两个展览——《毛利碧玉:新西兰的传世珍宝》和《布莱恩?布瑞克:镜头里的中国和新西兰》,用以表达中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深厚友谊,增强两国多领域、多层面文化交流。

  《毛利碧玉:新西兰的传世珍宝》将新西兰历史悠久的玉文化带到了同样拥有博大精深玉文化传统的中国。数世纪以来,新西兰毛利人视新西兰碧玉为珍宝,用碧玉制作成工具、武器和饰品,并将其作为声望和权力的象征。今天,这种神圣的碧玉石仍然是新西兰不朽的文化瑰宝,是与祖先建立神圣联系的载体。

  对新西兰毛利人来说,没有任何材料能比得上普纳姆(新西兰碧玉)。正如世界上其他玉文化民族一样,毛利人珍爱碧玉是因为它美观、坚固和耐用。数世纪来,熟练的艺术家一直把碧玉石料加工成世代相传的工具、武器和饰品。

  大约八九百年前,太平洋毛利人的祖先航海到达新西兰,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块人类定居的大陆。相传毛利人的祖先纳胡艾(Ngāhue)曾乘独木舟到达新西兰,将一块碧玉石带回了哈瓦基(Hawaiki)——所有毛利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并告诉人们遥远的新西兰是多么的富饶。据说纳胡艾用带回的石头制作了第一批碧玉饰品,包括现在知名的饰品——人形项饰。他还制作了碧玉锛,让他的人民能够借此制造航海用的独木舟并远航到新西兰。

  毛利人有很多关于碧玉的传说,把这种神圣的石头与其东太平洋的族源相关联。在纳蒂瓦瓦人中有这样一个传说,讲述了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碧玉的起源。有个叫作普提尼(Poutini)的龙形水兽,他是纳胡艾的精神守护者。一天,他在海边看到一个名叫娲泰琪(Waitaiki)的女子,为她的美貌所倾倒,随后掳走了她。在娲泰琪的丈夫——塔玛胡阿(Tamaahua)的追赶下,普提尼带着娲泰琪四处奔走。最终,他把娲泰琪变成碧玉,隐藏在遥远的阿拉胡拉河,而阿拉胡拉河是碧玉石的最著名资源区。这些传说提高了人们对碧玉的尊崇,使源于碧玉的传统文化瑰宝更显神圣,至今仍能继续在毛利人中引起共鸣。

  谱系是毛利人理解宇宙的核心,它将有生命和无生命东西紧密连接在一起。对人类而言,碧玉珍宝就建立了由发现者、制作者和佩戴者组成的谱系。对毛利人来说,碧玉是一种传世珍宝——它把现在的人们及其后代同已逝去的人们紧密联结在一起。它们代代相传,传递着祖先的灵力。一些碧玉珍宝代表着某个具体的祖先,其它一些则通过命名来反映其在部落传说中的地位。作为与祖先相通的实物象征,碧玉被认为是神圣的。当19世纪的淘金潮把欧洲淘金者带到蒂奥塔图酋长的土地上时,这位毛利人首领说道:“就让白人去鼓捣黄金吧,这种东西不为我们祖先所知。我唯一的财富就是碧玉。”

  最近几十年,毛利艺术家引领了碧玉加工技艺的复兴。越来越多的毛利和非毛利裔从业者正用这种珍贵的材质创作饰品和雕塑。通过他们的创作,传统毛利艺术形式得以继续发展。今天,碧玉已为所有新西兰人珍爱。

  在地质学上,碧玉包括了软玉、鲍温石和蛇纹石,但并不包括翡翠,在新西兰尚未发现翡翠。碧玉只产于南岛山区偏远的地方,那里被毛利人称作“碧玉水域”。在河水、溪流和冰川的侵蚀下,碧玉漂石和卵石最终被冲刷搬运到河床上。另外,在南阿尔卑斯山西侧的遥远海滩上也发现了碧玉。毛利人根据色泽、纹饰和透明度来给碧玉分类,有伊纳喀、卡胡朗伊、卡瓦卡瓦和堂吉怀四个主要种类。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