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危冰:“尽精微、致广大”
作品1.《林深鸟唤人》
68×68cm 国画 2015
作品2.《家家结个竹篱笆》
68×68cm 国画 2015
作品3.《田塍莫道细于椽》
68×68cm 国画 2015
作品4.《片水无痕浸碧天》
180×180cm 国画 2015
作品5.《雨晴气爽》
68×68cm 国画 2015
作品6.《清晓》
125×200cm 国画 2015
作品7.《霜风捣尽千林叶》
136×34cm×4 国画 2015
作品8.《水宽风稳信篙撑》
136×68cm 国画 2015
作品9.《村村篱落总新修》
136×68cm 国画 2015
作品10.《处处田畴尽有秋》
136×68cm 国画 2015
作品11.《夜来疏雨洗清空》
68×68cm 国画 2014
作品12.《风过处》
97×180cm
2014年获中国美协主办“重温经典”娄东(太仓)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作品13.《禾黍夹道青》
97×180cm
2014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水彩画作品展
作品14.《渔港春色》
145×220cm
2014年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作品15.《家园》
97×180cm 国画 2013
作品16.《青山澹冶》
180×97cm 国画 2012
作品17.《秀野新沐》
235×70cm
2011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纪念黄公望中国画山水画展
作品18.《盈盈秋水》
68×68cm 国画 2012
作品19.《村前含风树》
68×68cm 国画 2011
作品20.《李花村》
68×68cm 国画 2011
作品21.《雨后郊行》
45×68cm 国画 2010
作品22.《夕阳》
50×60cm 国画 2009
作品23.《东庄图新编NO.1》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24.《东庄图新编NO.2》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25.《东庄图新编NO.3》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26.《东庄图新编NO.4》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27.《东庄图新编NO.5》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28.《东庄图新编NO.6》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29.《东庄图新编NO.7》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30.《东庄图新编NO.8》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31.《东庄图新编NO.9》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32.《东庄图新编NO.10》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33.《东庄图新编NO.11》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34.《东庄图新编NO.12》
33×33cm 国画 2015
作品35.《扇面NO.1》
国画 2015
作品36.《扇面NO.2》
国画 2015
作品37.《扇面NO.3》
国画 2015
作品38.《扇面NO.4》
国画 2015
作品39.《扇面NO.5》
国画 2015
作品40.《扇面NO.6》
国画 2015
作品41.《扇面NO.7》
国画 2015
作品42.《扇面NO.8》
国画 2015
陈危冰 写生
陈危冰
平淡之处寄高华——品陈危冰的田园山水画
江南之美,美于葱茏的灌木,无声的烟雨。在田园和市镇之间徘徊,悠然自适之情不动声色间就能俘获内心的向往。基于此,自山水画肇始之时,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便迷恋于此番美景,从董源巨然之“一片江南”,到赵大年的湖庄清夏,再到元四家的烟渚枞树,更不消说明代吴门画坛之风流,无不是以江南的山川景色作为母题,幻化出一页又一页的水墨华章。对江南景色描绘的绘画史传统无疑是灿烂而完备的,大师与杰作灿若繁星,为后学指明了方向与路径,但同时也完全挤压了创新的空间和可能。这是大部分当代画家所要面对的问题,而陈危冰对江南田园山水孜孜不倦的追求无疑提供一种解答的方式。
陈危冰首先选择在题材的转换上完成其艺术探索。传统山水画图式是建立在山与水的组合之上的,丘壑纵横,林莽飞泉,湖泊烟渚成为最为常见的景色。山石的坚实与博大经由不同时代画家个性化的皴法语言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辅之以水的空灵与流动,共同构成中国绘画阴阳两极,创生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生成机制,被后代画家不断发展和沿用。而陈危冰对这种绘画传统无疑是熟悉的,但是他并没有盲从于此,同时有也远离了时下流行的荒山野水或概念化的模式山水,而是另辟蹊径,专注于对江南田园景色的观赏、体悟和审美发现,并在其中其升华出一种自然、宁静、和谐的艺术境界。在陈危冰的画面中,田园与山水借助新的透视与观察方式重新组合,水绕山弯,雾霭天光。在陈危冰的画中,创造性的将江南所有特有的汀花野竹,灌木萱花,作为近景,在画面中放大作精微细致的描绘。河网水道穿插于画面的中景,或绵延曲折至远景处。这种新的组合改变了山与水为主体架构的传统绘画图式,画中处处描绘的是“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使得久违的悠远情思,不再是符号化的程式表达,而落实为切实可见的画面形象。
陈危冰对绘画语言也有独到的选择。代表作多以水墨立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的工笔渲染而成,兼以具有书法意味的线条作写意性的勾勒皴擦,有的偏工,有的偏写,有的线面结合有的积点成面。画面色墨结合,不单纯是颜色与水墨的配搭,而是从水彩画中的水色关系作为切入点,既不抛弃水墨画的技法,又以色彩作重要表现手段,用色薄中见厚,清润秀丽。多方面的综合学养,使他能够在创作中广收博取,触会贯通,既不失传统神韵,又具有现代气息。同时借助题材的拓展,引领技巧的创新,创造出新绘画图式。
陈危冰有如此的艺术探索绝非偶然。 陈危冰生于浙江诸暨,同为诸暨的王冕与陈老莲自然是其从艺路上的一直仰慕的先贤。但是我相信,诸暨乡间山水田园诗般的情感与记忆更是一直伴随陈危冰创作的过程的真正源泉。这种根深蒂固的情感给了他持续的创作动力,并拓展出真正属于自我的个性图式。江南水乡处处见景,水域开阔,山峦逶迤,绿树成林,村舍鳞次栉比,河渚飞鸭栖凫,河面帆影渔舟,画意静中寄动,意境虚和萧散,洋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这种充满情感皈依的记忆在陈危冰的笔尖熔铸。展现的是画家隐逸而沉静的生活状态。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之下,人们早已不堪喧嚣,而以平静心来体悟事物本源用于作心的调整,陈危冰清新、幽远的田园山水画,无疑能给观者带来宁静和谐的艺术体验。
王 进
2014-8-2
注:作者系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田园诗情 江南境界
——孙君良
既要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应为当代中国画家的共识,而作为山水画家,地域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个性更是密不可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水画家还致力于黄山、桂林、三峡等名山大川的描绘,而之后艺术风格的多样演变,题材的丰富扩大其丰富多彩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不能与之相比,大体上说北方画家多画冰雪山水、太行雄姿,南方画家则偏好于水乡、园林、岭南风物。陈危冰之江南田园山水以其浓郁葱笼之田园诗意和恬淡雅逸的文人气息于山水画坛,独树一帜,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受到爱好者的青睐和识者的重视。
中国古典诗词中,自陶渊明、王维以来田园诗都于山水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传统山水画中都少见对田园的描绘。民以食为天,而田园与人们的关系较之山水应更为亲密。西方的风景画中田园风景就占了很大比重,什么原因值得美术史论家来研究。我想原因之一田园比较难画。传统山水画中点缀的田园往往是不成功的,而为人们所乐道的沈周“东庄图册”介于田野林园之间的小景,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画,值得很好学习和借鉴。但风格的形成更应是从生活体验中来,陈危冰的田园山水多从生活中来。苇荡小溪、田垄草垛、皆於人们不经意处着眼,能发人们未发,是形成其个人风格的要点,江南画家多画水乡而画田园者少,但我想江南水乡和田园景物应是密不可分的小桥流水、江南老屋、水边之老树古柳,竹林果园皆可撷取,论者大都肯定其画风宁静优雅、为其特点和长处。但田园风物还有其热列欢快之一面,如能表现劳动和丰收的喜悦也是值得探索的,我想如能扩展视野拓展题材既在于创作时之别出心裁更在于观察时之迁想妙得,不要囿于自己,当更为精进。
于表现形式的探索同样是每个画家孜孜以求的,既在于传统的学习借鉴,更须探索、尝试和创造。危冰不满足自己,在形式上也作了多种探索,危冰画风介于工笔写意之间近于重彩。而其近期所作之水墨以松灵洒脱之笔触写烟水迷蒙之小景也别有情致,而其大幅同样有其特点。但我想画大幅同样可在江南田园山水上下功夫,不必画名山大川,可着力于阡陌连绵、绿野平林之平远。江南既有田园小景、也有江南田园山水之大境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危冰探讨共勉。
2010年7月
秀外慧中
陈危冰的艺术世界
赵昆
在长江三角洲文化区域中的苏州,书画传统积淀深厚,民间书画鉴藏之风盛行,大家迭出,舞文弄墨的美术家比肩叠迹,在这个环境中能够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危冰先生力学笃行,通过个人的努力,在中国画的传统继承和学术探索上迈出的自己的步伐,逐渐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开拓出独特新颖的艺术境界。
一幅作品总是能够如实地反映出画家学养是否深厚、趣味是否纯正、情感是否真诚,作品的气息流露出画家气质和个性,或言就是画家的气质和个性,而画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亦在其中。危冰先生既有“工”的能力,亦有“写”的逸怀,他注重作品书写性的韵味和灵动,又不作乱力卤怪之笔,笔墨俊拔,柔中带刚,无妄下之笔,变化合理,来去自然而层次清晰,气息婉丽清新,隽秀平实。
危冰先生是能画亦能思考的画家,他对吴中地区的美术大家多有涉猎,并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当中。他的斋号取名为“南田堂”,有人认为,是他对田园的挚爱而取其名号。危冰先生在常州工作六年,对常州有着深厚的感情。常州乃清代“写生正宗”的恽恪先生的故乡,而号称“常州派”。“南田”是恽寿平的号,也许是危冰先生对这位著名的常州的艺术宗师充满了倾慕,因而取其“南田”之号。恽南田是“清初六家”里以写生为突出特点,且以无骨花鸟最为出色。危冰先生作品着色为主,以墨陪衬,“无骨”和“有骨”并作,既有无骨的妩媚,又有勾填的风骨,表现手段丰富,展现田园花木世界的多姿多彩,绚烂之极其目标是在追索极自然之境,这一点上,危冰先生与恽南田有暗合之缘。危冰先生也曾朔源“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沈石田,对沈石田的笔墨、经营等有着精深研究,他摹写沈石田的《东庄图册》、《卧游图册》等作品以至熟烂在心。危冰先生的作品中笔墨随意灵活和形简神完,自然天趣等,正是影随沈周沈石田。而武陵石谿、南京龚贤亦为危冰先生所私淑,在危冰先生作品中,章法稳妥、积墨(彩)华滋,或多或少可以看到这些大家的手法。而书法、鉴藏、篆刻等方面艺术实践更加丰富了危冰先生的创作视野,正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统中危冰先生建构起自己作品的审美之维。
中国画创造境界是最难的,因为只有在创造的境界的基础之上,才有风格和具体的笔墨处理方式。危冰先生所孜孜以求无人之境,也是他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危冰先生所造之境,注重新探索,既有情彩也有隐秀,探求田园蔬果野草的各种出土体性,多方面表现田园意境,细读危冰先生的作品,总能看见他描绘的田园中,或孤舟、篱笆、或屋角、鹅塘,花木鲜活,仿佛田园的主人刚刚离去抑或在不远处劳作,构成了一个独特“境”,或幽远、或喧闹、或温润,诗意频出,情趣盎然而真切动人。
危冰先生是江南水乡长大,对田园耕作、田间生养的状态有着切身体会,深愔其中甘苦和乐趣,对田园的乐趣和欣赏是在劳动中获得,因此危冰先生的田园,是积极入世的田园。危冰先生创造了含蓄的人境和活态田园交相呼应的情境,揭示了田园诗意的内在属性和寄兴寓意,给予观者无比丰富的心灵体验。危冰先生承继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吴中美术自然而雅致的特点,并有所开拓和创新,影响渐起,成为新一代苏州美术有影响的画家。
注:赵昆先生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评论家
陈危冰,1962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校、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政协委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客座教授。
展览:
1998年作品《苇岸无穷接良田》获江苏省首届山水画大展铜奖。
2001年作品《极目青青》获中国美协主办“新时代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01年作品《黄花染江南》获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大展铜奖。
2001年作品《黄泥田塍菜花风》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1世纪中国画澳大利亚展。
2004年作品《黄叶村纪事》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4年作品《秋树黄叶满》之一获江苏省第三届山水画大展铜奖。
2005年作品《日光穿树晓烟低》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5年作品《黄泥田塍菜花风》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太湖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5年作品《蛟龙穿水》获第六届江苏省体育美术作品展佳作奖。
2008年作品《静坐月明中》获中国美协主办首届全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优秀奖。
2008年作品《吴下人家水竹居》入选中国美协主办首届全国中国画线描展。
2008年作品《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展。
2010年作品《秋树黄叶满》获中国美协主办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0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人文北京写意昌平”画展,作品《塔林远眺》上海世博会收藏。
2011年作品《秀野新沐》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纪念黄公望中国画山水画展。
2013年作品《水沟田畴稻叶齐》入选中国画学会主办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七彩云南”写生采风活动。
2014年作品《禾黍夹道青》入选中国美协主办“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水彩画作品展。
2014年作品《风过处》获中国美协主办“重温经典”娄东(太仓)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
2014年作品《渔港春色》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4年作品《临湖门外是侬家》入选中国画学会主办“明德·和融”2014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翰墨宜兴”全国中国画名家画宜兴活动。
2014年11月9日至25日受文化部公派赴美国芝加哥“中国文化美国行”20所公立学校讲学。
2015年5月28日在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举办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