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广陈的“生意”

22927 来源: 淘艺     作者:薛广陈    2015-09-23 15:11

1.《叠巘层峦》60x60cmx3 布面油画 2010-2011

2.《俯瞰微揽1》 60x60cm 布面油画 2011

3.《俯瞰微揽2》 60x60cm 布面油画 2011

4.《俯瞰微揽3》 60x60cm 布面油画 2011

5.《俯瞰微揽4》 60x60cm 布面油画 2011

6.《静观叠巘》 135×50cm  布面油画 2011

7.《行云推月》  40x200cm 布面油画 2011

8.《决流推波》 40×200cm 布面油画 2012

9.《道》 160x60cm 布面油画 2012

10.《峰》 150x70cm 布面油画 2012

11.《同云起处白嶙峋》 35x80cm 布面油画  2013

12.《霁雪云飞》 35x80cm 布面油画 2013

13.《火焰山》 40x100cm 布面油画 2014

14.《万里江山图》 150x510cm 布面油画 2014

15.《云起烟生》 50x70cm 布面油画 2014

16.《海市胜景》 70x50cm  布面油画 2014


抽象的写实

——殷双喜

今天的画家使用照片作画已经成为风气。但是我们要指出,虽然19世纪以来的西方画家参考照片作画,但他们多半并不照着相片死抠,仍然是依据长期练成的写生功夫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作为写实主义的一个分支,20世纪西方的照相写实主义(Photo-realism)绘画使人惊叹—人眼的视力、人手的灵巧以及画家精神的坚毅竟能达到如此的高度!虽然照相写实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工业化时代的“城市风景”和“工业静物”,追求的是精确、理性、冷峻的技术之美,但它出现在我们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又有了新的意义。

与19世纪的现实主义绘画不同,当代超写实绘画不是只画眼睛所看到的三度空间幻象,而是画出画家主观过滤后的重新组合的现实的表象。在清晰、坚硬的物质表象中,诞生出和我们日常世界不同的艺术实在。事物脱离了日常的生活环境和人们通常所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含义,冲断记忆的锁链而呈现出自身的存在意义,在沉默的庄严里裸露世界的真实。首先是局部形象的真实,这种高度写实的形象和极为日常的行为、体验被重新组合并置以后,就呈现出奇异的陌生。这样,局部愈真实,整体构造的逻辑就愈加梦幻。真实性与虚拟性同步加强,画家将真实可信的东西变成不大可能存在的或幻想的东西,这正是人类梦中的意识活动特征。贝克曼曾经说过:“如果人们想理解那不可见的,就应该尽可能地深入到可见的里面去。我的目的永远是通过现实,使不可见的能够看得见。”[1]

薛广陈的作品虽然高度写实,与上个世纪90年代成名的石冲、冷军、常青等在写实技术上不分伯仲,但他的审美取向其实与前述写实画家有很大的差异,他所关注的,其实是形象的变异与陌生化。例如《俯瞰微揽》系列作品中所描绘的砖、面包和火腿等现实物品,其实并非简单地再现,而是通过高度写实与高度抽象的结合,完成观众视觉意象的心理转换。这种抽象不是将形象抽离或隐去,而是将形象截取并置于单一的背景色中,使高度清晰而具真实立体感的“工具”与“静物”,处在一个抽象色彩的平面中。在物体的上下边缘,不存在光影,它不在常见的桌面上,更像是处在一个抽象的空间中。画家试图通过视觉心理学的“完型理论”,使图像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误读,从而转换为另一种形象。为了这样一种思路,画家可以将砖块的下半部分以“晕化”方式表达出“岫出浓雾”的渐进过渡,从而增加了形象“横空出世”的突兀感,进而与现实生活中所见的物体拉开了距离。总之,“看山不是山”、“所见非所物”,艺术家与我们进行一场视觉的智力游戏,挑战我们对个人视觉判断能力的自信,让我们在惊诧之后获得一种惊奇。

薛广陈的写实绘画在高度写实中其实具有一种高度的抽象意识,他的绘画中那些高度写实的局部其实揭示了自然界内在的抽象。对这种抽象的自觉意识在当代中画家中以陈文骥最为突出,陈文骥30多年来的绘画正是经历了一个从写实向抽象的转换,从极多到极简的转型,即“抽象与具象的结合”。从写实走向“写实抽象”,或者是抽象性的“写实”。这看起来是一个矛盾的表述,但是康定斯基早就在他有关抽象艺术的著作中指出,伟大的抽象与伟大的具象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是相通的。我的理解是,那些优秀的写实主义绘画,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的堆积,即我们在学院课堂里写生时那种“所画即所见”,而是深入了解自然的内在奥秘之后,将具象的形象与形象背后的抽象结构进行组织构图,从而使画面获得一种坚实的内在结构的力量。(文章摘自《重新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


注:

[1]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17.《问山1--如练》 25x34cm 布面油画 2014

18.《问山2--山岚》 25x34cm 布面油画 2014

19.《问山3--尽染》 25x34cm 布面油画 2014

20.《问山4--如风》 25x34cm 布面油画 2014

21.《问山5--云起》 25x34cm 布面油画 2014

22.《问山6--空濛》 25x34cm 布面油画 2014

23.《问山7--出岫》 34x25cm 布面油画 2014

24.《问山8--傲然》 25x34cm 布面油画 2014

25.《问山9--山行》 34x50cm 布面油画 2014

26.《江山》 100x40cm 布面油画 2010

27.《中国式风景》 60x50cmx5 布面油画 2010

与英国普利茅斯艺术学院教授布华顿


薛广陈



焦距:薛广陈的新写实油画

文/布华顿


书写并非描写;绘画并非描绘;写实仅是幻象。--乔治斯.布拉克 ,《笔记本》(1917–49)

乔治斯.布拉克在1917-49年间所写的《笔记本》(至少对作者来说)多年来已被证明了是实用绘画哲学的无尽的,无可争议的智慧来源。

油画中的写实主义从来不是一个“新东西”, 甚至不是一个“东西”------尤其是在布拉克所处的时代。 不严格地说,哲学,数学,科学和伦理学中的写实主义来自于对事物的客观存在的信仰------ 一种对物体及其属性的本体论的坚持,以及对物体的物体属性的坚持。这些物体,独立于信仰或概念思维(一般包括科学、哲学的信仰和概念本身),语言实践或以心理、情感价值的形式出现的客观性之外。写实主义认为,不管理论有多重要,真相仍然存在于一个事物能被发现或能明显地被身体感官感知的客观世界中。

作为法国1848年大革命后绘画的一种标志,“写实主义”这个术语显然最适用于居斯塔夫·库尔贝的作品,并帮助西方艺术史来界定一个为应对浪漫主义运动中过剩的文学艺术性而生的艺术运动。这一术语所指的绘画作品产生于银版照相术发明后(1839)的十年之内,和1850年左右最早使用的湿板照相法几乎同时产生。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革命时代的很多东西已经消失,而艺术实践中的“写实主义”被不断地重新改造。每一次改造的定义都对应着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一种针对现实的镜头视角或者焦距,因为:所有的图像都从某一角度,或者至少从某一方面,来呈现自己。即使我们试图把所有视角结合在一个画面里,我们还是没能排除视角。

焦距是从光学里借用来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直线透视图中相当于一个平面上镜头中心到焦点距离的周期。焦点的长度,或者说距离,是摄影中的常用的一个术语。对于薛广陈而言,我指的是借助现代摄影实践,他的作品是以他特有的形式开展了未能言说的,甚至有时是对抗性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镜头的法语单词- l’objectif (即客观的) --蕴涵着它的中文和英语单词都已丢失的含义。

在新媒体时代,一种视觉文化在全球盛行,即像素几乎已经抹掉了停留在摄影胶片上的物理痕迹。而从法律角度来说,数码调校使照片证据的可信度受到了质疑,有关真实性的难题,或者说写实主义“忠于现实”的前提,也再次引起争论。正如霍克尼所坚称的那样,摄影的写实主义也并非无可争议的:“照相机根据几何原理工作,但我们并不。”

布拉克的三个术语约定“书写并非描写;绘画并非描绘;写实仅是幻象。”被引入到这位中国艺术家薛广陈的新写实主义作品中,为观察这些作品设定了有效的视角。在他的笔记本中,布拉克一再回到关于真实性和模仿性,真实和相似,外在与幻象的基本问题中来,分辨所绘物体或绘画过程相关的现实与写实主义的不同:

你必须做出选择--一个事物不可能既真实又写实。

你要创造东西,就不能模仿。

真实。仅仅让你画的东西可见是不够的,你必须使它能被触摸到

布拉克的这些想法,清楚地指出了这些在我们的时代中很可能加深绘画深度的激进问题。这些问题是人类文化根源的表现,是当代画家几乎无法回避的问题。霍克尼简要地指出了这一点,并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趣闻。在那时,把图案表现法作为一个基本传统(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思想体系相格格不入)使《真实,艺术家观点期刊》在1953年得以创立。其编辑意图是“保护每个画家用自己想用的方式画画的权利”。

在薛广陈(1973年生)的作品中,表象与超现实作品相遇了。这些作品,以照相写实的程度呈现了多种日常主题和母题--一个面包,一块碎砖,少许腊肉--这些都不该从它们的表面价值来判断。他拒绝接受那些他认为肤浅的抽象特质(虽然严格来说,所有的绘画从定义上来说都是表面的表面的艺术),并透露他事实上是一个风景画家。他的微观聚焦引发了令人赞叹的想象,一些他凭借有形世界的虚幻具象的景色和见解而产生的想象。他的作品很奇怪地使人联想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原则,特别是山水盆景造型中的“固定的角度”或者“定点”。这两者经常被古典山水画所模仿,也常引发人们的苦思冥想和赞赏。这些出色的作品直接深入了具象主义的问题的核心,直接挑战人类的视觉感受和想象能力,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我们对绘画的视觉体验。我们对这些画面的赞赏回到了英语单词admiration的根源,这个单词本意就是惊叹,奇迹和惊诧。

威廉﹒沃尔海姆在他1993年的文章《图像与语言》中曾提出“看进”一词,来强调人类在观看画面时不知不觉所融入的一种“双重经验”薛广陈“通过褪色的岩石……看物体”。他以细节为乐,以砖瓦碎片为乐,以腌制的动物碎片为乐,而这些引发了一个奇怪但绝妙的悖论:他的超写实艺术手法越精确,他的画面就越不真实。

然而,这和他的四联作《焚毁的画室》又不相符。这组作品是一个新开始,描绘的是他的画室被烧,原有的所有作品被毁以后,残留在灰烬中的四种象征性的金属物。这些物品--或者说工具,有意思的是全是摄影和绘画的工具包括:一把绷布钳,一个相机,一个门把手,一把钉枪。这幅画,和该系列中其它几幅纪录被烧毁的美术书的作品一起,跟这位伤心至极的画家一样,和巴赞归结为象征写实主义(最后归结为摄影可能性)的保留冲动很接近。除此之外,对于薛广陈来说,这幅作品为接下来的写实主义的各种可能性奠定了基础,这些可能性与记忆并不十分相关,更多的是和虚幻感知有关。

他的焚毁的物品系列中的另一幅画《焚溪山行旅图》(2009)再现了一本被烧焦的关于北宋画家范宽的书,他的名作《溪山行旅图》被突出地排在被烧焦的封面上。被烧焦压平的纸张边缘使人联想到了范宽的长立轴钱塘山水图,像是被层层叠叠的墨浸染出来的。

除了这些关键的作品之外,他全身心投入在作品的主线上,包括人眼可见的物质形式和肌理的细微表面,也包括人类无穷的想象能力因为飞翔的想象力需要建立在绘制作品表面的精湛的技艺基础之上。沃尔海姆认为图像含义应保持原样:“含义的载体是图像的显见面。它不把含义转移到观众的脑中,也不转移到艺术家的脑中。”而含义的最终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取决于观者的视角和经验。

篇幅所限,我无法审视和解读这位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但是不得不说薛广陈的写实油画完成了布拉克绘画中的新美感的使命。


Cahier de G. Braque 1917–1947 (Maeght Éditeur, Paris 1948) p. 39

Courbet would later claim that his monumental canvas The Burial at Ornans (1849–50), the ‘succèss-de-scandal’ of the Salon of 1850/51 was in reality the burial of Romanticism.

Richard Wollheim, ‘Painting and Language’ in The Mind and its Depth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and London, 1993) p.190

Braque (1948) p. 61

ibid., p. 20

ibid., p.12 (also p. 85 – the only phrase that is repeated in its entirety in Braque’s Cahier).

See Chen Congzhou, translated by Mao Xinyi et al., ‘Implicitness and Appropriateness’, in On Chinese Gardens (Shanghai, 2008)

Wollheim (1993) p.188

(布华顿Andrew Brewerton,诗人,艺术撰稿人,英国普利茅斯艺术学院院长)

翻译/ 楼圆玲 编辑整理/ 李小倩


薛广陈,男。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创作研究生班

毕业于河南大学油画系

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

北京油画学会会员

河南省油画学会会员


重要参展:

2010 以写实之名——当代艺术院校研究生作品巡展 (今日美术馆) ( 广州华艺廊)( 浙江印象画廊)

2010 “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 (北京经典境界艺术中心)

2010 关注的力量第二回艺术展 (今日美术馆)

2010 “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 (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1 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中国重庆)

2011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油画)---优秀奖 (中国美术馆)

2011 第二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版画 概念 (今日美术馆)

2011 第五届成都双年展----再现写实:架上绘画展 (成都会展中心)

2011 关注的力量第三回艺术展 (今日美术馆)

2012 第六届意大利拉古娜艺术奖 (意大利威尼斯)

2012 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美术馆)

2012 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 (今日美术馆 上海多伦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2012 新写实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2012 风从中原来----河南省青年当代艺术邀请展(河南省美术馆)

2013 “十全十美”青年油画家十人展 (北京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

2013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新人特展·十年集萃”(成都会展中心)

2013 思考.拓展-2013写实油画展(郑州升达艺术馆)

2013 对焦——中国写实绘画新异动(广东美术馆)

2013 "超写·意"(郑州海文美术馆)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 (浙江美术馆)

2014 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郑州美术馆)

2014 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

2014 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2015“中国式风景”薛广陈油画个人作品展 (中国美术馆)

2015“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像油画”大展 (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5 观念与具象的热情拥抱——观念写实 (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

2015 河南省青年美术作品邀请展 (郑州美术馆)


获奖:

2004 荣获河南省第十届美术作品展铜奖

2010 “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优秀奖

2011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油画)---优秀奖(最高奖)

2014 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一等奖


发表:

《首届中国静物油画展》

《中国静物油画展》

《融合与创造》

《美术报》

《中国油画》

《2007“学院之光”“我的故事”纸上作品展》

《第三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人物画作品集》

《大家》,《以写实之名——当代艺术院校研究生作品巡展》

《“E京华---雅昌艺术家联展”作品集》

《2010“交通银行·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

《第二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版画· 概念》

《第五届成都双年展----再现写实:架上绘画展》

《东方艺术·大家》,《心中的景致--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关注的力量3》

《东方艺术\大家2011.10》

《东方艺术\大家2012。7-8》

《2012新写实油画展》

《对焦-中国写实油画新异动》

《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13艺术芭莎7》

《美术2013。9》

《艺术世界2013。8》

《艺术财经2014。9》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

《hi艺术》

《第二届中国写实油画邀请展作品集》

《薛广陈的“生意”》

《流动艺术“写实观具象研究”》

《当代油画10当代艺术专辑》

《河南省青年美术作品邀请展》等

主要代表作品:

《逝者如斯系列》

《物系列》

《焚系列》

《中国式风景系列》

《工具系列》


作品收藏:

时代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成都现代美术馆、上海刚泰美术馆时代美术馆

数字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