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窗”申亮个展

  • 展览时间:2012/04/21 — 2012/06/01672
  • 展览空间:鼎峰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认识一张绘画作品,可以有许多种方法。实际上,认识本身所包含的不仅是解读和阐释,它同样涵盖一种等位的、不可辨析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意义上,申亮这批架上绘画作品和观众构成了记忆的同位区。首先,申亮所选择的题材是具有经典形象的特定历史记忆;其次,这些过往记忆构建了日常的历史;然后,对这些经典图像的再次修改 认识一张绘画作品,可以有许多种方法。实际上,认识本身所包含的不仅是解读和阐释,它同样涵盖一种等位的、不可辨析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意义上,申亮这批架上绘画作品和观众构成了记忆的同位区。首先,申亮所选择的题材是具有经典形象的特定历史记忆;其次,这些过往记忆构建了日常的历史;然后,对这些经典图像的再次修改与涂绘使得日常经验不断逃逸与消失。于是,观看申亮的作品,就使得观者和艺术家处于思考的共振之中,绘画作品不再是魔术师的舞台,而是共同的舞台,关于绘画沟通的公共场域,观者也不再是等待者,而是主动地思考者。以这个角度来看,申亮的绘画作品恰恰在时下的语境之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一种日常的、平等的不确定性空间,它去除了那些明确性的意义灌输与价值强调,意义在日常行为中消失,兴趣与固执构成了本体的两面性,绘画的理念成为了思考的诱因,而非思考的结果。于是,在这个展览之中,关于绘画的认识开始变得平易近人、切实可得。

  “橱窗”是关于申亮绘画作品的多边隐喻。它既包含以往概念中的展示与观看的意味,同时也是提供再次观看的媒介点,驻足与远视,观看与被观看。在橱窗的支架结构之内,观看因边框的存在而受到限制,思考便停止于橱窗之内。然而,当橱窗之中的物品(绘画)在其视觉属性和意义联想层面被扩散,那么观者就超越了橱窗所设置的边界,进入自由的可能之中。在这一点,申亮需要不断地面对两方面的工作,既要超越被限制的经验和意识,它包含了绘画的陈规、记忆的局限性、不断变迁的日常经验等。另一方面,在破窗而出之后,如何不在自由中被自由俘虏,沉沦于自由,从而获得一种被限制的、具有结构自觉性的自由。至少,这些被限制的自由构成了申亮创作的主要工作方式:申亮始终在作品中流露出绘画的意味,对造型、结构、颜色、笔触、透视的审慎与考究,一种带有历史与经典色彩的绘画日常性工作。

  这种带有历史色彩的日常工作,在申亮的绘画作品中显露无疑,对日常印刷图像的篡改,来源于创作者对意义想象和视觉丰富性的渴望。直到今天,我们仍会在阅读行为中,对千篇一律的图像进行修改和涂抹,例如:在美女脸上加上胡子和眼睛,在天空中画上飞机和轮船,在图片上写下新的故事和评价,这些行为皆是来自于现实与想象的裂缝处,绘画作品便是裂缝之外的存在与思考的痕迹。

  当申亮在那些经典图像上涂下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发现,一种有趣的悖论关系就会出现:艺术作品的归属既被视觉签名所确认,而签名又在作品中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同样,当艺术对观念和历史问题进行视觉再现的时候,艺术方式则成为避免艺术成为其注脚和奴仆的可能。同时,作为生产艺术方式的个体,又构成了解构经典与陈规的另一核心。于是,取名为橱窗的意图,则需要那句古老的诗句告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