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考古学”李邦耀个展

  • 展览时间:2008/10/24 — 2008/11/24463
  • 展览空间:德山艺术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物象考古学


  李邦耀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代表性波普艺术家之一。他三十年来的艺术形态经历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原始主义、观念艺术、过程艺术和波普艺术的思考、实验与确立。可以说,在每一发展阶段,他总能审时度势地以跳跃的方式呈现其新的艺术,且超出了一般人想象的尺度。然而,倘若从中国现代艺术的线索看,就会发现李邦耀的艺术总是紧紧占据在不同时期艺术领域的前沿,把自身的视角建立在与中国社会环境、文化语境、个人体验相关的基础上,以艺术表征检测社会变革和审美变化。

  当然,李邦耀的艺术并不仅仅镶嵌于中国的社会语境,而是超越了区域性的文化限度,转向于与全球化紧密关联的社会和文化景观——对趋于统一的消费社会和文化模式的反思,所以,他才能以“物象考古学”的方法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语言系统,尽管植根于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田野考察,但在微观学的追踪中,艺术家主观过滤和放大的是当代社会中国家和民族共同面对的问题——即物质的图像(我称为物象)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中对人的控制、压迫、诱惑、分离、阻隔、占有与支配——一种对人异化的物像的解析。

  在我看来,李邦耀自2000年以来的艺术不能简单以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来定位,他的艺术特征体现在他机智地借用了当代文化的资源:一方面,在图像上,流行的“看图识字”的方式被艺术家巧妙地植入绘画,并融合了商业广告文化的要素,在简化和隐匿了绘画语言的同时,又生成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另一方面,在知识结构中,他通过比较达尔文和本雅明的思想,把生物进化论和文化批评的思想引入对艺术问题的洞悉,并从鲍德里亚式的文化分析中以艺术的方式发出这样的疑问——人们在今日社会中到底消费的是物质还是符号?我想,李邦耀作品汇集了“物象考古学”方法论,恰恰反映的是在当代消费社会中艺术家独特而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对与社会和文化、历史和现实、资本和阶层、物质和品牌、符号和消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批判。


黄 笃

2008年10月15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