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时间(1984/2024)——王璜生、许培武、于涛、胡群山摄影展

  • 展览时间:2025/04/19 — 2025/06/2044
  • 展览空间: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3楼8号馆
查看更多详情

在我个人的印象里,总的来说,在我们的国族叙事里,长江、黄河总是和中原、中土这样的宏大地缘概念连接在一起,并且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形象,也不断激发、衍生各种丰富的国族想象。而珠江,虽然是中国第二大河,但因为所经流域偏处中国南部,虽然滋养生息繁衍了众多人口,也是物阜民丰之地,但也许因为该流域在历史上属于边远边陲,因此在整体国族叙事中能见度相对于长江黄河低了不少,处在了相对边缘的状态。和有关长江黄河的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的记录与表现可说是汗牛充栋的异常丰富的情况相比,有关珠江的叙述还是显得比较谦谨谦抑。而在有关珠江本身的叙事中,由于珠江三角洲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即使是讲述珠江,人们也是更多地将眼光投注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更为宏观视野下的多视角的较为复杂多样的珠江叙述也不多见。这也不足为怪。但是,这种在相当程度上显现的有关中国叙述的不平衡现象亟需打破,也需要以各种方式加以再平衡。珠江及其流域所具有的自然与人文的独特性当然需要加以深切关注,但也需要通过对于其特殊性的深入挖掘而使得其在更为周全的有关中国的整体叙述中占据更为明确与明显的位置。而且,珠江这个巨大水系空间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当然具备了可以深入再深入的无限可能性,就看人们有没有这种历史意识、文化准备和叙述能力去深入展开之。而在更为周全的中国叙述中,有关珠江的视觉人文叙述越深入,也就是意味着有关中国的认识可以更丰富更开阔更深入,并且进而在有关人类活动的叙述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与意义。今天,令人兴奋的是,《珠江时间1984—2024》这本书的编撰以及即将随之举办的巡回展览,就是这么一种有关中国叙述的结合了宏观和微观的历时40年的珠江叙述的深入实践的具体展示。


1984年,28岁的王璜生与另一位青年骑着自行车开始了珠江溯源的旅程。一路上,除了写生、赋诗、记事,他还拍摄了近1000张照片。这些照片质朴直接,充满了活力,生动展现了他溯源路上所见。王璜生的这次珠江寻根之行,也是他个人的一次寻找自我之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艺术的原点。

而今视之,这次寻根与寻找自我相结合之行,也成为了这次展览所涵括的40年时间的原点。


与王璜生眼中看到的相对原生态的珠江不同,许培武费时十多年时间拍摄的南沙照片中,出现了各种人为对于自然的介入。2002年,新闻摄影记者许培武来到南沙这个广州的珠江入海口。他采用了长宽比悬殊的宽画幅,以特殊形制的开阔视野,容纳更多信息,在刷新了视觉、超越新闻摄影的局限的同时赋予画面以诗意。许培武由此开始了对于南沙的长达十几年的记录,为发生在南沙的巨大变化保留了珍贵的视觉文献,也实现了记录与表现之间的平衡。


自称是“异乡孤客”的于涛,从2008年开始在广东生活工作,现在仍然过着在广东中山与陕西西安之间来回穿梭的生活。从2011年至2013年间,他拍摄了名为《珠江》的系列作品。这是一种保持了某种抽离状态的凝视,以淡化叙事的较为主观化的观看呈现了一个风格独特的珠江景象。


而胡群山拍摄的是处于云南境内的珠江源头景象。她以田野调查的方法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遗存。这是一种出于历史意识和责任感的记录行为。当我们从许培武和于涛的珠江照片里看到人为介入的存在变得越来越显眼甚至刺目时,我们就会知道胡群山的摄影记录工作的意义所在了。


尽管四位摄影家的目的、诉求重点和手法语汇有所不同,但都以流域分布广泛、各处地貌殊异、尤其是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珠江为主题展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呈现了珠江的历史风貌与变化。他们活动于珠江流域的不同区域,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手法处理作为题材和对象的珠江,既展现了各自对于珠江的理解和情感,也呈现了各各不同的对于摄影这一视觉形式的独特见解,于摄影的潜力和魅力的开发都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与贡献。他们当中,有的是深度观察长期经营,如许培武:有的是全域贯通型的扫视,试图构建一幅具整体性的画面,如王璜生;有的是以漫游方式,一意捕捉符合自己心象的图像,堆垒起一个个人有关珠江的主观意象,如于涛;还有就是如胡群山那样,对某个具体地方做深度田野调查式的考察。作为一个被摄对象,珠江的深邃和复杂永远值得广大视觉工作者去面对她,呈现她。四位摄影家以他们的才华才情向我们呈现了珠江丰富复杂多样的面貌,这是对珠江的致敬,也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敬。他们的珠江影像,既属于他们每个人自己,也是能够为大家共享的地方记忆。相信也希望他们的工作能激发大家的强烈的冲动和好奇心,并进一步激励大家以更多元的方式来展开不拘一格的包括珠江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叙述,让地方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