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艺绽》

  • 展览时间:2025/04/03 — 2025/05/0380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策展前言.释藤

拓印山河

——下汤文明的时空褶皱


走进这片土地,村庄边的溪水依然保持着万年前的流速,当光影漫过河床上的卵石,那些被时间打磨出釉色的陶片便悄然苏醒。这场以《拓印山河》为名的展览,恰似一次跨越几千年,甚至是上万年的文明对话,让铭文砖上的刻痕与土陶器物的肌理,在当代艺术的光谱中重新舒展筋骨。


垟庄村是万年下汤文化的核心区块之一,这里的土层下至今埋藏着新石器时代的密码。此次驻村创作者们以细致入微的耐心抚摸这片土地,发现每块铭文砖都是凝固的时空胶囊——东汉年号的篆刻、唐宋工匠的指痕、明清商贾的印记,层层叠叠的文明年轮在宣纸拓印中渐次显影。那些被墨色唤醒的文字,不再是博物馆玻璃后的标本,而成为穿透时空的声波,在展厅中与观众一起共鸣。


土陶摄影系列则构建了另一种观看维度,当镜头掠过陶罐残片的螺旋纹路,如同航拍下汤先民耕种的土地;土陶盛放处滋生的青苔,就像微观视角里生长出整片文明的森林。当高精度影像框取下陶器上的指纹,几千年前匠人掌心的温度突然有了具象的刻度。这些被数码镜头重构的古老物证,在光影魔术中完成从器物到史诗的蜕变,恰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驻村创作的本质,是让艺术回归文化发生的现场。创作者们在晨雾里观察陶土与溪水的配比,在暮色下记录乡村炊烟的姿态,将创作过程本身转化为文化人类学的田野笔记。当数码相机与拓印包在古窑址相遇,当无人机掠过当年制陶取土的河滩,他们不再是冰冷的介入者,而成为连接古今的梭子,串联起下汤文明的过去和当下。


铭文砖的砖坯从溪畔黏土中脱胎,经窑火淬炼,在匠人椎拓下化为纸上的印记,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拓印,暗合着文明传承的本质——所有消失都在重生,所有断裂皆为延续。正如垟庄村的陶土历经万年依然保持可塑性,下汤文化的精神基因,正在当代艺术的转化中获取新的表达形态。


山河是最好的拓片,将时光的印记收纳在褶皱深处。当观众抚摸展墙上凸起的砖文拓印,凝视土陶残片中闪烁的颗粒,或许能听见村庄边水流中传来的远古回声:那是最初的匠人将陶泥贴上旋转的轮盘,是人类文明破茧时清脆的裂帛之声。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