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之景

  • 展览时间:2025/03/16 — 2025/05/0798
  • 展览空间:赤湾一号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巴别塔之景

文/鲍栋


巴别塔是一个古老的寓言,当人类联合起来建造通天之塔时,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让人们之间无法交流,最终,人类之间的协作停止,时至今日,不同语言之间的藩篱依然是阻碍人类大同理想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巴别塔的寓言在我们正面临的现代性时刻获得了新的延续,当人类在语言上被“变乱”,视觉却悄然成为新的通天之路。从文艺复兴的透视法,到卫星云图的上帝视角,从滤镜算法的表情修正,到虚拟现实的沉浸叙事,一部视觉技术史本质上是一部认知规训史。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同时将观看行为驯化为对规训的无意识臣服。透视网格以几何暴力将空间压入笛卡尔坐标系,无人机航拍将大地抽象为可计算的拓扑模型,而社交媒体九宫格则将黄昏裁剪为消费主义的标本。这种同构性并非简单的镜像关系,而是一种认知的闭环:技术生产标准化的视觉模板,而观看者通过模仿这些模板,将自我驯化为视觉体制的合格用户。  

这种规训的隐蔽性在于它是在以“真实”之名不断重塑“观看”的定义。虚拟现实宣称赋予用户“全知视角”,实则预设了算法的导航路径;滤镜算法标榜“个性化美学”,实则是将差异收编为可流通的符号。在这里,巴别塔之景,亦是巴别塔之观看,风景与观看的同构性,恰恰给了我们一种视觉中心主义的整体幻觉。

虽然是一个反视觉的寓言,盲人摸象的故事反而是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最深刻反讽:每个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瞎子。一方面,视觉的不可通约性并非认知的缺陷,而是自由的先验条件:它揭示了“整体性”的虚妄,将真理的垄断权归还给无数局部的经验。另一方面,叙述这个盲人摸象故事的主体,他的视角又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寓言,这个故事要引入一个差异性的视角,一个游离在外的叙述者。


艺术在今天的的意义或许就是将差异升格为创造的语法,它不再扮演真理的诠释者,而是主动编织视觉的异质性,在认知的缝隙中播种新的可能性。艺术实践要构成了一场场认知的“逆向工程”:用故障艺术对抗算法的平滑逻辑,以噪点爆炸解构高清暴政,以碎片叙事撕裂沉浸式霸权。展览以“巴别塔之景”为名,旨在强调:真理从未栖居于垂直的权威轴线,而是诞生于水平方向的差异网络。在这里,艺术不再承诺乌托邦蓝图,而是以异质性的目光刺穿所有关于“整体”的意识形态包装,使感性的自由不在技术规训的平滑表面,而在认知裂缝的生长中。  

巴别塔的寓言已悄然翻转,我们不再渴求重建通天的垂直神话,而是在差异的棱镜中。或许,我们此刻正在巴别塔上,每个人正在往各自方向眺望……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