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金石结良朋——纪念谢磊明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特展

  • 展览时间:2024/12/31 — 2025/04/15186
  • 展览空间:衍园美术馆墨池分馆
查看更多详情
前 言

金石千秋话磊庐——纪念谢磊明先生诞辰140周年张索

谢磊明 (1884—1963)名光,字烈珊,又字磊明,号玄三,又号磊庐,温州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志稿》卷二有传,是温州印坛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近现代温州文化的代表性人物。

谢磊明出身富贾,父辈从事盐业,故曾自号“卖盐客”、“瓯江盐隐”。幼承家学,好诗书、擅篆刻、尤喜收藏。其居温州郡城墨池坊,故别署“墨池居”,另还有“春草庐”,在《谢磊明印存》中有“康乐公后”一印,故可断定“春草庐”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名句,是作为谢氏后人对前人的纪念。随着谢磊明篆刻作品不断呈现,这位曾经被人们遗忘的20世纪篆刻大家又逐渐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2019年温州衍园美术馆举办了“金石有声——纪念谢磊明先生诞辰一百三十五周年书法篆刻展”,2023年清华大学博物馆举办了“铁笔丹华——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篆刻艺术展”,2023年西泠印社主办的《西泠艺丛》发表谢磊明艺术创作研究专题,刊发五篇学术论文及相关图片。这些为今天了解、研究谢磊明先生的艺术人生开启了多条路径。近日,衍园美术馆又将举办谢磊明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展,征集到一批未曾公开面世的作品,应衍园美术馆沈国林馆长的邀请,让我写几句话,我诚恐彷徨。因近年来我正在主编《温州大典·篆刻卷》,其中就有《谢磊明篆刻分卷》。为此我搜集了大量资料,尤其在接触谢磊明原拓印谱和大量边款拓片后,叹为观止。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谈谈我对谢磊明先生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1、边款精绝,前无古人  

谢磊明篆刻宗法浙派,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等影响,面目多样、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边款,技艺超群,精妙入神。大多篆刻家主要关注印面的艺术表达,边款仅用于辅助记录。历代虽也有擅边款者,但边款文辞字数往往较少,数量有限,风格也较为单一,鲜有人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来钻研拓展。而谢磊明先生的艺术目光却聚焦于边款,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艺术形态,与古为徒,以刀代笔,临摹中国古代经典碑帖并用以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谢氏边款风格,现存边款字数可达数万字。前些年曾见到过谢磊明临刻孙过庭《书谱》的拓片,将3500余字缩于一纸,字如蜗角,且笔意、刀意俱佳,令人惊叹。谢磊明先生将中国古代书法经典碑帖进行临刻,品种众多,如作“张黑女”一印,边款中将《张黑女墓志》全文临刻,体态逼真,表现出《张黑女墓志》中的细微刀痕与特有韵味;再如临刻颜鲁公小字《麻姑仙坛记》全文于边款,雄浑端庄,格调高古,于精微中致广大。

谢磊明先生以铁笔刻石如于纸上写字般游刃有余,无论真草隶篆,都能驾轻就熟。边款“临刻隶书《曹全碑》”,可谓是其隶书边款的代表作。从笔画结字到章法可以说是一个微缩版的石碑,刀笔相依,气象万千;其行书边款“临文征明《渔父辞》”,线条气势连贯流动一气呵成。纵观其各类边款作品,都能体现其师古化古的持敬之心,值得当今篆刻界学习、借鉴。与历代诸家篆刻边款相比,谢磊明先生的边款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是无与伦比的,不愧是中国边款刻制第一人,中国篆刻边款创作的巅峰!

2、家藏富甲浙南,《顾谱》天下无双

谢磊明先生金石书画收藏甚富,人称“富甲浙南”。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他花重金从括苍(今丽水地区)购得明代顾从德的《顾氏集古印谱》六册,就此他曾刻“谢光所得明顾光禄集古印谱”,以纪乐事。款曰:民国十二年四月磊明得明顾光禄集古印谱于括苍。这是中国唯一一套完整的《顾氏集古印谱》。得此珍宝,爱不释手,便将自宅“春草庐”又增署“顾谱楼”。1926 年7月,受谢磊明之托方介堪携《顾氏集古印谱》拜谒吴昌硕先生。缶翁见后惊叹不已,谓生平见过的金石珍品甚多,但未一睹《顾氏集古印谱》全帖,衰暮之年获睹,实为平生一大宏愿,并为之题跋。《顾氏集古印谱》为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玺印汇录,收藏印章以汉印为主,开创原印钤盖拓谱先河,奠定印谱形制基础,为当时及后世的篆刻家提供了最真实、最直接的秦汉印章范本,推动印学的繁荣与发展。2000 年西泠印社出版了张鲁庵旧藏《顾氏集古印谱》残缺本四册。因此谢磊明先生家藏的《顾氏集古印谱》天下无双。

此外,谢磊明还收藏众多的金石书画,他将所藏的众多名家篆刻钤成《春草庐印存》六册,现分别存于西泠印社和温州图书馆。此谱共辑录唐寅、文彭、何震、丁敬、陈鸿寿、钱松、赵之琛、赵之谦、吴昌硕等明清流派及西泠诸家印作共计140多方,是研究历代名家篆刻的珍贵资料,可惜众多印章原石毁于1948年谢宅火灾。

3、手书七家印跋,保存印学史料

印学在当今得以迅猛发展,追溯历史,其主要来源于古代的印论专著、篆刻专著、印谱序跋、笔记随感、论印诗词和印章边款等,尤其是作为篆刻主体的印章边款最能体现作者对印章的取法、审美和人文信息。谢磊明先生由创作、收藏到研究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其对文字学、印谱及印章的源流都有关注研究。1923年他招方介堪先生至家中,帮助整理书画,著录印谱,整理拓片,勾摹文字。两人朝夕相处,摩挲鉴赏,方介堪先生艺事日臻,从而师事磊明先生。现存世《磊明手书七家印跋》书法镜片共有150余张,部分已散佚,这批手书印跋每页正文用小篆书写,内容为名家所刻印面,边款用楷书抄录,从每家首页都署有“庚寅”款,故断为1950年,虽为七家,但目前所见仅六家,分别为金农、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鸿寿。细细品读,边款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印学方方面面,也让我们读到许多难得的信息,如丁敬为金农所刻“金农”印,款曰“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此予三十年前论印诗也。乾隆七年二月,吾友寿门出石,索刻小印。钝丁仿六朝印。”在此印上出现了丁敬最著名的论印诗,也道出了丁敬与金农的关系,以及他的篆刻取法。又如金农所刻的“读画”,边款作:“雍正癸丑秋九月,予从邗上归,访吴君尺凫。入门寂无人,惟见桐花落径、石池澄碧、松竹交阴。适丁处士相与论古,见予至,各出汉印数枚,内有涂金狮钮,文曰“青世”,予见之,不觉心醉。尺凫曰:可割爱,君当画梅竹篆刻易之。余先作此印奉报,金农漫志。”此款说明文人间交往的典故和对金石书画的各自癖好。再如丁敬所作印“傲骨热肠”,款曰:“钝丁仿汉人印法,运刀如雪渔,仍不落明人蹊径,识者知予用心之苦也。丁丑夏日并记。”此款说明丁敬取法汉印同时亦受何震的影响。黄易所作印“金石刻画臣能为”,语出李商隐诗《韩碑》,其作长款:“古文篆隶之存于今者,惟金石为最古,后人摹仿镌刻,辗转流传。盖好古情深,爱奇志笃,非苟为适意遣兴已也。余宿有金石癖,又喜探讨篆隶之原委,托诸手以寄于石,用自观览,并贻朋好,非徒娱心神,亦以验学力。因取义山语刻石,明臣所能为也。丙午秋庵黄易并志。”从中可以读出其喜好篆隶的缘由并用于篆刻之中。品读这些前人的印跋对今天的印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谢磊明先生对古代七家印跋的记录也可以说是近现代印学的萌芽,其对方节庵、方去疾二婿的印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方去疾后来完成《明清篆刻流派印谱》的构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谢磊明作为一个既隐又显的篆刻家,其成就还远远未被世人认识发掘,相信通过这次衍园美术馆举办的大展,人们能够对谢磊明先生的边款成就、金石鉴藏和印学研究有一个新的认识。


甲辰冬月张索识于华东师大临河印馆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