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新学院主义架上绘画双年展
扫描的“90后”现象
尚辉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中国油画学会艺委会委员
博士生导师
这两年,大型人机对话语言模型ChatGPT很是火了一把,伴随而生的AI图像,似乎也可以按照指令把所喜爱的大艺术家风格融会为自己所求的语言样式。但流风过后,这个世界并不因生成式智能图像模型的研发而为艺术史增添了新的艺术风格或流派。道理其实也很简单,艺术是某个艺术家个体对社会某个具体时空所感知的生命精神创造,AI图像生成的主体依然源自具体的艺术家生命个体,而不是机器人或生成式软件,艺术的意义仍离不开人——这个生命的精神情感创造者,甚至创作手段本身就是其生灵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ChatGPT的AI图像只能是塑料艺术品,是信息时代艺术的人工制品(artificial),而非原生艺术(original) 。
有鉴于此,本届新学院主义架上绘画双年展使用了人们并不陌生的主题词:“心象·空间”,以此强调在AI图像泛滥的时代,绘画对心理世界描写的价值以及心理对空间重建的意义。新学院主义始终持守绘画学院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便意味着学院绘画教育所尊崇的形象模型培育并不是数字生成的图像模块,更不是摄影在现实生活中抓拍的瞬间形象,而是在绘画平面上充分体现古典人物形象塑造风范的形象训练系统。或者说,在AI图像时代,人们反而对平面性的绘画形象塑造性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认知——再现性绘画并非是现象世界的表象复制,而是通过审美塑造重建的画面造型形象。艺术的造型形象本就不是表象真实,尽管对普通人来说很难分辨这两者的区别。但这也不是说,古典主义绘画或17至19世纪在欧洲建立起来的学院绘画就是一成不变的艺术造型样式,学院绘画教育只解决了绘画造型的一般性原理,而艺术形象的创造还需建立在艺术家个体生命的视觉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完成个性化的艺术形象创造。而“心象”是每个成功艺术家建立的属于他自己艺术世界的基础。所谓“心象”,就是不表面化地描绘现象世界,而是发掘隐含在自己内心世界所建立起来的形象,它是自己心理世界对现象世界的折射或映射,是自己对现象世界的属于自己的真实认知、判断,或自己情感修正过的形象。所谓“空间”,是艺术家生存的现实之地。对每一代艺术家而言,“空间”都不是固定的处所,而是灌注了历史时间并由艺术家生命个体承受的历史时段。
本届双年展着眼于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代季考察,这便意味着本届展览的艺术家的生命个体经验储存了世纪之交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给予他们创造的成长空间,而他们的作品即便是再现性的创作,却依然强烈地体现了这个时代在城市化这个“空间”的漫过所形成的生命存在意识。这便形成了他们的绘画如何在各自寻找的“空间”里生成自己的“心象”。这个展览吸引人的地方,便在于他们怎样表达“90后”这代人的精神历程。刘昊天《浮生系列·青春》用保鲜膜、气泡膜遮掩的玩具和高贵柔和的婚纱裙所形成的并置,表明了画中“她”的成长经历,保鲜膜、气泡膜的透明光亮以及透明的包裹特征也隐喻了她们被倍加呵护、始终与外界形成的某种隔离。胡天雨《你看》除了油画色调的温馨,还展示了美发店里通过多重镜面形成的自我审视情境,这个“你看”、“我看”和“他看”的视镜,也揭示了图像信息时代满足窥视欲却又不得不被暴露毫无隐私的事实。扮装是都市情境体验的另一种打卡文化样态,吴小非《华光缀天》就描述了这样一群打卡上镜、穿越古今的时尚娱乐博主,她们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网络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
“90后”一代艺术家的作品无疑映射了物质化时代的生活幻景,他们享受其间,反思其间,这正是他们创作绘画所独具的艺术表达。与机械图像的摄影或数字模拟的图像相比,这些用粘稠油料和硬棕画笔涂抹出来的形象无不散发出丰满的人文精神。吴方洲《我们这一代璀璨时》、章汪一诺《文化交响曲》、李雪莹《夏日序曲》等画面的空间压缩,使作品产生缤纷繁乱的幻象,揭示了以玻璃幕墙为建筑特征的现代城市视觉经验对绘画再现方式的改造。何林翔《爱欲与生死之间的纠缠》《每个人都有需要隐藏的一面》也正是在这样看似爽利的视觉快感中,表达了深痛戮心的爱,镜子与被打碎了的玫瑰花盆隐喻了爱的艰辛与酸涩。植天树《何从》、张廷玉《瞩望》和荆旗的《故事的故事系列》等,也表达了“90后”对爱情这个人类恒久主题的时代茫然与困扰。这些作品或以照相写实或以平面结构对再现性形象的重建,正是心象时空的再度创造。他们的作品也不乏观看之道的思想意味,如孙一涵用木板结构创作的装置绘画《原地等候》《事件的锐角转折》,人们围绕装置的不同侧面所感受到的现实也被赋予不同社会侧面的意义。王凯颖的丝网版画以粉色渲染了艳俗式的消费化社会生活,其作品挪用了西班牙画家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y Lucientes)的LOS CAPRICHOS 组画的人物形象,这组蚀刻铜版画以《狂想曲》(LOS CAPRICHOS中译名)为名,试图通过讽刺性的笔触描绘他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这是戈雅非订制性作品,完全出于自我表现的内心需求。王凯颖以丝网版画的方式挪用经典图像,借此表达了他对中国当代现实的感受,其批判性不言而喻。
客观地说,本届双年展架上绘画出现了官方画展或此前绘画作品中鲜见的社会现象描述,其真实性也成为“90后”这代艺术家标记性的精神时空,于此彰显了艺术家对自己精神过往形象镌刻的绘画意义。本届架上绘画双年展还显现了他们对绘画媒材形成的语言传统的掌握,油料的粘稠感所形成的丰富调性,恰似钢琴那样能够生成丰富的和声旋律,这是其他画种鲜有的恒久的经典艺术表现语言。茆睿《闲暇时光系列》、陈名壮《芳华》、俞海天《休憩》和陈一诺《时代的雅言》等,都能显现他们学院化的造型能力以及对油画语言的驾驭水平。他们追求笔刷接触画布所附着色料形成的釉彩般的画面色彩感,形色一体的巧妙结合,正是油画才有的绘画审美品质。水彩虽也追求调性,但与油画的粘稠相反,轻快敏捷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刘耕源的水彩《四个方形》完全以灰色形成画面所需要的丰富色阶变化。郑元烨的粉画《信息的凝结》凸显了色粉精细刻画却擅长制造幻象的语言质地,0与1的二进制信息储存与软件编码恰似画面上描绘的脚手架搭建,信息本就像凝结的建筑。而借助版画模块对现实图像改写所形成的数码版画,更偏向于幻觉生成的心象创造,黄强的数码版画《泱泱路迹》以富有结构感的构图拼接了现代造路的各种机械元素,单色与结构的简约赋予画面以轻块的品质。向国华的综合材料借助于媒介本有的肌理创作了《线的排列》,其灵感来自材料肌理本有的视觉秩序。
本届架上绘画双年展不难看到“90后”青年艺术家对多种媒介的尝试,但应当指出,媒介的打开或尝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话语的丧失,艺术史也是某种固定媒介完善、锤炼与沉淀的历史,油画优越性也在这种历史的沉淀中显现出其独有的丰厚表现力,这正是学院主义提出与持守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