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语
“@武汉2024 ING·三峡”是一组直观的关于时间与空间的词组实践,地理位置的移动,时间的提出以及正在进行时语态的标记,叠加出一座区域性美术馆以艺术之姿跨越“此时此地”的文化期待。
作为三峡美术馆持续举办的年度展览项目,“@武汉2024 ING·三峡”延续往届展览模式,邀请三组艺术家参展,分别是杭春晖、李郁+刘波、唐钰涵。本次展览以“此处”为主题,旨在强调复合时空维度下,全球化抽象时空与地域性现实时空不断叠置,但空间的位移并不导致文化景观的缺席,反而令交往的关系变得更加融合与紧密。与此同时,地理界限的虚化、社会关系的转变、交流内容的延展以及个体身份认同的重塑等等,也让我们在差异化感知下不自觉地去思考与定位多元世界中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并由此生发出关于整体世界更为开阔与自由的观察路径。
长期以来,受传统意义上再现性绘画与时间性叙事观看方式的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容易呈现为一种现时的对象化所见,这种所见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艺术家个体经验转化下事物本身的鲜活性与可能性。美术馆作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驱动下展览样态的多元化发展,建筑逐步退出了与艺术作品的“竞争”,白盒子内的白盒子,抽屉里的小抽屉——空间的安排有意味地并置出一个又一个微观世界,而每一个微观世界又被暗含在另一个微观世界里,它们以一种非线性的、混杂的表达方式为观者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差异合理化的,且又兼具稳定性与未来性的观看体验。这正是美术馆作为“此处”的重要价值。
三峡美术馆参与@武汉艺术季已是第三年了,此次展览首次汇集了三组非本土艺术家,其意图并不在于脱离在地性,而在于以开放的学术态度引入与推介优秀的艺术家及其有代表性的作品,这既是对本地艺术创作视野的积极拓展,亦是为美术馆受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共时性的观看体验。
杭春晖的艺术实践在“不分明”的视觉特征下,始终保持着一条内里清晰的逻辑线索,此外,还有一条隐蔽于创作之中的指向传统工笔的线。事实是,杭春晖在坚持作品绘画性的同时,不断在探索和等待与不同材料的不期而遇,不断在突破既有工笔绘画的概念边界,并试图延展和呈现出个体经验面对所处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其对绘画、物、空间互文关系的联想、实践和期待,实则与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塑造及其目的达成了共识。诚如博物馆学者普莱茨奥斯的比喻,画框并非一堆木料,它们用来指派里面作品的艺术重要性,博物馆(美术馆)塑造框架即是一个隐喻性的过程。由此,围绕展场所发生的一系列诸如灯光、色彩、展墙等“塑造框架”的行为,都并非是要将已完成的作品与外部世界区隔开来,而是让两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杭春晖在作品中围绕视觉真相所做的艺术化处理,既带来不同于惯常的视觉误差体验,亦激活了美术馆展场的鲜活性与可能性。
李郁+刘波生活、工作在武汉,其作品与所在城市之间具有强关联性。自2006年始,他们开始聚焦当地报纸上真实的社会新闻事件,并通过摄影方式对事实本身进行了一系列荒诞却真实的再演绎与再创造。《新闻2012肖像》来自2012年的新闻素材与2023年的AI生成技术,从编导剧本到AI指令,从器材拍摄到人工智能,展场内的作品似乎清晰地袒露出时间以何等姿态在李郁+刘波的创作轨迹中留下痕迹,“此处”又以何等方式将一座城市的“过去”传送到另一座城市的“现在”。旧年新闻事件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昨日重现”,艺术与展场的合力强化了作品带来的剧场感,它们似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空,而观看者或许能在亲临彼处、身在此处的情境中收获对“曾经、当下与将来”进行整体感知的丰富体验。
唐钰涵的创作以主观个体感悟为起点,以客观记录测算为手段,这使得她看似抽离的视觉表达中莫名透露着“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古老智慧。唐钰涵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数据算法本身并不构成直观的科技观感,反而因艺术家对风水、梦境、运势、人生轨迹、自然深处等未知领域的积极探触与可视化实践,令其作品呈现出一种“万物有灵”的媒介色彩。隐喻的亲和性、诗意的共鸣乃至形形色色关于梦的解读……作为“此处”的一个有限的微观世界,唐钰涵构建的是一处借用科技力量,以数字为依据而达成的关于不可见的合理化的视觉想象空间。这份来自未知世界驱动下的创造,让观看者能够以此为媒介进入对无限的感知体验,而盒子里不同抽屉间的区隔,无意成为探寻过程中触手可及的边界,反而有机会在空间的共识下自然生长为破界的有效通道。
“@武汉2024 ING·三峡”无疑成就了新的交集与延伸,其对杭春晖、李郁+刘波、唐钰涵艺术创作的选择与展示背后,还关联着三峡美术馆以“此处”为坐标,激发与联动在地能量的责任担当,这让我们对@武汉在三峡的将来时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夏梓
艺术学博士
湖北美术馆策划部主任
2024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