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凝视:1196年的一次回声邹训精个展

  • 展览时间:2024/10/30 — 2024/11/29217
  • 展览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1196年的一天,两宋画家李迪终于画完了《松鹰雉鸡图》,这一年他96岁(次年离世),如果考虑到这幅画189.4x210厘米的庞大尺寸,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几年来,这个奇迹一直困扰着、也吸引着艺术家邹训精;他常常凝视这个图像半天,要么发呆,要么一遍遍临摹,他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幅画?

 

在辉煌的两宋花鸟画高峰中,世人往往容易忽略李迪。陈水华先生(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在新著《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中,这样郑重地浓墨一笔:“如果要我推荐一幅宋代花鸟画的巅峰之作,当推这幅《松鹰雉鸡图》。”它突破性地将禽鸟、景观、草木完美地组合到了一起,既继承了北宋院画重写实的传统,也汲取了南宋山水画的特点。

 

即使放眼两宋花鸟画,这幅也是叙事性和美学意味最强的一幅:雄鹰俯身侧目凝视坡石杂草间仓皇逃窜的雉鸡,雄鹰位左上角,雉鸡位右下角,构图充满不稳定感,张力十足;山崖之侧,巨枫挺立,枯草间透露出秋日寒凉,画面氤氲着古希腊悲剧般的审美倾向。

 

在邹训精的理解中,这幅画应该属于李迪的“绝唱”,尽管次年去世前他仍有小幅画作问世。

 

李迪生于宋徽宗称帝之年(1100年),完整经历了那个时代——关于羞耻、离别和失去,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捕捉到了那些花鸟的妙相。1196这一年,他已垂垂老矣,幕幕往事在眼前闪回,两宋缝隙间的命运浮沉、家国荣辱海啸般涌来。他凭羸弱之躯完成这幅大画,以“谏画”的方式成就了“时代之思”——用今天时髦的说法叫“当代性”。


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古老的事物,如何也是新的?或者在古典的启迪下,该以怎样的方式刻画眼下这个世界?当邹训精再次凝视《松鹰雉鸡图》的时候,镜头向远方拉开,那些极尽精微的禽鸟、草木,抽象成了线条——他们来自李迪的手,也来自邹训精眼前的世界。


邹训精将多年的工笔训练、对古典绘画的热爱提纯成线条,他保留了我们伟大传统中的“书写性”,在左侧宣纸的背面用线条刻画眼前的世界——像赛·托姆布雷一样将历史、当下编织成繁复的“线”。

 

在右侧的宣纸上,他重构了《松鹰雉鸡图》。形理两全与抽象形式并置对望,画出了这幅《1196年的回声》,故事、形式与韵律在其中发出巨大的声音,也可视为来自李迪的回声。

 

我忽而想起邹训精十七岁那年,以“天才之名”走出江西吉安山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一头钻进李迪的时代,他可能在画室的某个下午会忽然重新发现自己的同乡先贤欧阳修,以及从故乡江西走出的众多耀眼的名字:董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在很大意义上,这群“江西人”经纬着一千年前宋代文脉的坐标,在今天依然激荡着古典的回声。

 

藉由这次回声,是次展览展出邹训精近年两个主要绘画系列,其一“园林系列”,其二“斑斓系列”,它们从古典时代而来,又经历了新世界之眼的“重新发现”,以“古典的凝视”为题,会聚关于古典与当代、形理与抽象、凝视与哲思的多重想象与探讨。


赵成帅

2024年10月18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