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流纪念所是一件由艺术家杨迪在地创作的基于体感钓鱼游戏的互动影像装置,展示在金鸡湖边的01号小木屋驿站,观众可以通过虚拟钓鱼游戏与艺术作品展开互动。在游戏中观众钓起的不是“鱼”,而是被拼接起来的影像片段。在苏州本地长大的艺术家杨迪以这次项目为契机,重新使用镜头观看、回忆曾经的岁月,观察、思考当下的生活。由此诞生的这些片段既是过去的回声,也与当下紧密相连,反思了30年来城市的高速发展对人的影响,同时重新定义了我们对“速度”与“身份”的理解。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出的“时间碎片”理论为本作品中的影像叙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过去并不是一个连贯的整体,而是由无数瞬间的碎片组成。每一个历史时刻都包含了未来的潜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历史往往被简化为线性叙事,个体的记忆变得零散且易于遗忘。
屏幕中展现的内容以千禧年的遗址为背景,重新发现了在苏州各个水域边的公共空间这些地点承载了丰富的集体记忆并在城市变迁中不断改变自身的功能性。
作品通过蒙太奇和影像片段的方式,将这些带有历史的空间与个人记忆进行重构。例如在苏州乐园改造的公园中,影片跟随主人公的脚步重新回忆每个游乐设施,以及他第一次感受到的欧洲印象—乐园中的威尼斯水城,这也是九十年代主题公园热潮反应的全球化缩影。在东园内,影片通过一个摄影师的镜头作为媒介,用蒙太奇连接了曾经是动物园的这个空间的九十年代的记录影像和今天被景观化的现场。在沧浪亭水岸边,两位评弹演员重新颠覆演绎了沈复《浮生六记》中的片段,回应了今天的当代情感关系。同样被叙事改变的空间也发生在桂花公园,这是苏州的相亲角,而在公园边的护城河岸,却有因为网络小说而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的场域。两种价值观在一个空间内激烈碰撞。京杭运河公园边的轮滑训练营中充斥了对“速度“最直观的体验,孩子们也用对未来的想象回应了时代精神。
现代性切断了个体与过去的联系,导致了一种历史失忆症。观众所看到的影像片段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一种现代社会中,代际之间快速的断裂以及产生个人与集体记忆失联的象征。钓鱼游戏中的互动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行动,观众试图通过这种行为重新掌控过去,但却被迫面对记忆碎片的无序和不可还原性。如汉娜阿伦特强调的一样,记忆与行动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记忆是个体与过去的连接方式,而通过行动,个体能为过去赋予新的意义。
“没有记忆的历史是无根的,个体通过行动将过去重新带入现在。”(Arendt,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艺术家杨迪通过对这些空间进行当代性观察,用镜头记录下的现实素材展示了苏州当代美术馆2024年发起的“空间生产力”项目核心:即空间作为生产力,指向的是人(以及其他生物)与空间如何发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未来。因此,漂流纪念所不单单关注叙事内容,而是提供给观众一个重新观看自己生活的视角并与数字空间进行互动,以此反思技术时代下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关系以及个体身份的重构,展开对未来的想象。
作品展示的空间——咖啡馆,也被视作今天都市生活中的沉思空间。在信息和任务淹没的碎片化生活中,咖啡馆提供了一个可以短暂停顿和反思的契机。咖啡馆中的静谧与钓鱼中的湖面有着相同的心理象征——它们都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可以远离喧嚣、进入内心深处的机会。钓鱼活动中的“等待”其实也是对时间和节奏的反思,这个空间被艺术装置关联到到钓鱼时人们面对的湖面,成为内心沉静和自我对话的场域。
这个作品既是艺术家杨迪在数字时代对乡愁的重新诠释,也是个体试图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停下凝望自我,通过行动重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