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更生》胡赤骏个展

  • 展览时间:2024/09/07 — 2024/11/17163
  • 展览空间:冶台空间
查看更多详情

冶台空间十分荣幸在此呈现艺术家胡赤骏老师的个展,展览于9月7日开幕。作为空间的艺术首展,非常感谢艺术家和参与展览的各方所给予的支持,与我们共同开启勇敢的实践。


松拓印系列作品的创作初衷是艺术家胡赤骏为纪念陪伴他度过三十余年的一棵马尾松所创造的一个告别仪式,但实际它并非是一个悲伤的表达,而更似是对有机生命自然更替的体验、观察与思考过程。第一个“更生”,释义死而复生,比喻复兴。第二个“更生”,意为创新,生生不息。


艺术家的叙事创作与他所在的场域环境--湖庐有着强烈的互联性。正如这棵马尾松,它见证了艺术家从开荒到建立起湖庐。此处前身是“艺术公园画家村”,位于从化流溪河林场,立项缘由是为构建一个脱离城市过速发展与僵化模式、回归自然以重塑艺术与生活关系的静地。“庐”,一如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同时也源于艺术家故乡开平的一种两三层楼、内部宽敞的建筑样式,同名为“庐”,目前湖庐内的建筑空间亦如此样式。作品中记录的这棵马尾松,开荒初期不足一米,而后其生长如擎天之势,曾作为建筑设计的尺度标杆,它的松荫之下也包裹着多年艺术家与家人、亲友、工匠们的相聚记忆,可以说松树、湖庐与艺术家之间已形成互为指涉的关系。


《庄子·达生》曰“正平则与彼更生”,略带一丝伤感,实则心态趋于平和。悲出于感性记忆,而马尾松的消亡则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据艺术家讲述,马尾松是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飞播造林的人工产物,为短期内快速解决大面积荒山绿化问题。湖庐初期漫山的松树茂盛,是艺术家的重要灵感来源。但大约十年前突如其来的外来虫害,使单一的树种毫无抵抗之力,大片松树开始染虫枯竭。但对整体生态系统而言,外来因子从客观上解决了本土植被的不合理格局,使山林向更多元和稳定的混交林演替,而部分松树也得以留存。艺术家在拓印时,也自然地保留了枯松皮上的昆虫和受伤痕迹,从视觉上而言,它们反而形成了更独特的美感。


真实理想的生态,无论自然中的,或是社会体系中的,它与“乌托邦”总是存在难以料及的差距。如同现实中的变动、洗牌,它可以来得措手不及,又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宏观来说,好似渐微的事物,其实依然、或必然能换个概念持续存在,比如旧物件在特定审美下结出了“复古”风潮。甚至有时,一些逃避现实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它可能带来的不仅是宽慰,也可以是出奇的灵感或重构的意义。


文/潘凌风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