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
——《新观看》策展前言
摄影无处不在,并以各种方式记录着这个世界。
在当今信息爆炸、视觉盛宴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大量的图像和媒体所包围。一方面,技术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革新,而我们每个人的视野都在不断拓展。另一方面,我们却很难停下脚步,用心去审视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可以把整个世界的影像储藏在脑中。
摄影,作为对现实的反映与对未来的探寻重要手段,正成为我们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它已变成体验并参与某些事情的重要手段。
新技术不断发展,让原有的艺术等级在土崩瓦解,普通人也可以用影像来观看并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观看,也正成为摄影师自身的重要权力,成为构建文化与历史的重要方式。
此次“新观看”展览,将带领大家来观看16位摄影师的影像作品。在这里,我们将穿越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的边界,呈现他们的独特视角。作为普通的摄影人,他们对世界的观看,不再是贪婪地拍下视野范围内的多数事物,而是冷静下来,用心去观看和体验周边的人和事物。
他们以相机为媒介,与人对话,与周遭的世界对话。他们的视野超越了美与丑、重要与琐碎之间的差别。他们不一定再去拍摄人们期望的那种理想化的形象,更在意的是他们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他们以身边的寻常人或事物为对象进行创作,他们拍摄目的不再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是为了满足自己,认识生活。
摄影师彭艾,以摄影的方式与母亲对话。在她的镜头里,母亲正在老去,而那一张张近乎残忍的画面,却不时提醒我们要珍惜母亲对我们每个人的付出。摄影作品《妈妈!》,既成了她见证母亲辛劳的重要手段,也成了她增强与母亲亲密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样是反映时间,杜明花拍摄了同学几十年来面容的变化。《七二届毕业生》在一张张肖像里静静诉说人生不易,平静却又让人泪眼朦胧;同样是拍摄人物,摄影师戚园展开了一个野心勃勃的项目,她正在为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拍摄肖像,试图以桑德的方式,将21世纪中国百姓的面孔留给历史;同样是拍人,大学音乐教师彭媛娣以自己的学生为创作对象,她结合了西方油画和学生的性格,给学生化妆,使其在镜头前成了一幅幅以假乱真的油画。通过拍摄,一方面在纪录,另一方面在寻找自己的价值和身份。这种编导式的摄影方式,成了摄影师探索东方与西方、过去与当下的重要摄影表达方式;人工智能时代,鲁翔以AI的方式,以自己为创作对象,对自己展开观察和想象,让自己变成油画或经典摄影作品中的主角,抑或是变成封面女郎。《我是谁》是她寻找自己、满足自己的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摄影师喻晓华、谢向余和刘滨晨,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水景。在他们的眼里,水是养育之地,也是身边的重要风景。人物、工厂抑或是人类干涉自然的痕迹,都被摄影师收入眼底,或感激或担心,都在这些照片里呈现出来;摄影师王修兰、刘英、丁慧玲和曾黎红,以摄影为手段,开始发现于身边不一样的风景。她们以摄影为手段,对身边的风景进行观看,展开一场想象之旅。抽象、色彩、形状,成了这些作品的关键词。以摄影的方式挑战绘画的边界,成为这些摄影师的重要任务。
在摄影师王艳华和杨淑珍的眼里,世界荒诞、好玩儿而又有趣,超现实主义在她们的照片里体现无疑;《黄河岸边》这组作品里,每一张照片都有隐喻性和象征意义。《走丢的沙发》把物体当人来拍,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不可思议的故事场景;黄志武的《角落》,以百姓形成的艺术景观为创作对象,展现了被人忽略的普通场景。这些图片提醒我们:尽管这些物件普通,尽管随处可见,但它无疑都是普通百姓生活智慧的体现;陈云川把镜头对准带进家里的各种手提袋,打上光影,赋予这些现代商业背景下的物品以重要性,让我们去发现它们身上的美学、资本、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他以类型学的方式大量创作,从而使其成为学者们未来研究当下社会的重要资料。
观看,也意味着选择。新观看,意味着在后现代主义的环境里,摄影师正在以一种包括AI在内的全新的方式,去思考、观察并最终来表现这个世界。摄影就像是一张许可证,可以带我们去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做我们想做的任何事情。那些我们平时未曾注意或忽视了的事物吸引了摄影师的目光,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未曾见过的世界。
这是一片片私人视域,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挑战传统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新观看”的这些作品,能帮助我们能更真实地理解当下社会和环境的变化,理解社会现象,并对人类情感做出深刻的表达。
安光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