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张东《山水画基础学》课题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09/04 — 2024/09/18233
  • 展览空间:高剑父纪念馆
查看更多详情

前 言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概念,指出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这个概念涉及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命题,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思维结构也与中国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样,具有相互指证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教学,理论与实践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也是作为山水画基础缺一不可的内容,两者不分彼此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张东教授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山水画教学中,在承接前辈的教学成果之余,结合个人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关于山水画基础教学方面的心得,包括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认知与实践方法。在这个“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课题项目中,《山水画基础学》分几方面展出相关的教学成果,其中包括了对山水画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归纳 、教学示范课徒稿、山水画写生及创作作品、研究生作品几方面的内容,从多方面展示了代表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教学的状态与成效。这个教学成果展中,尤为突出的是对山水画知识结构系统的综合‌分析,这种理论上的推导,是研究生教学中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其“知”是“行”的根本,而在“行”的实践中,张东教授以大量的示范作品,尽可能在手把手式的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法理规矩中掌握一定的实践方法,并以个人的作品风格面貌提供一种创作方向的思考。


张东教授的山水画理念,体现出“生”与“意”两方面的审美趋向,这不仅是艺术表现的核心,‌更是贯穿整个展览的灵魂所在。‌这两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代表了艺术家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生”在中国画中,‌不仅仅指生存、‌生活、‌生命,‌更蕴含着生气、‌生意、‌生趣的丰富内涵,‌其对应的是生机盎然的物象,‌是艺术家通过笔墨捕捉到的自然之生机与活力。而所谓“意”者,在中国画中,‌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的产物,‌归诸于画家的心识与情感诉求,由意识转化为物象的笔墨载体,从而形成中国画丰富多样的意象结构与表现方法。这两方面的审美意向,体现了中国画观念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意识。


‌这个以山水画教学为主题的展览,‌贯穿于理论到创作的实践过程,同时在“知”与“行”的相互关系中,寻求获得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两方面平衡的机制,对研究生的素养培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学思维而言,这个展览无疑是具有示范意义的。


李琰

高剑父纪念馆馆长

广东省美术评论学会会长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