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展览
《阈限》
文/ 春熙
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摄影不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通过视觉媒介进行复杂思想表达的方式。“阈限”是一次对感知、现实与想象的多维度探讨。参展的33位艺术家,以其各具特色的创作,揭示了在物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层面上的边界——这些边界不仅存在于外部世界中,也存在于我们内在的感知结构中。
“阈限”(threshold)作为一个策展概念,从这些摄影作品中自然浮现。它不仅关乎空间的过渡与转化,也涉及时间、记忆以及身份的构建。艺术家们通过对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实验性概念的摄影探讨,揭示了在感知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地带——这个地带充满了不确定性、流动性以及可能性。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艺术家们对边界与过渡的关注,无论是在物理空间、情感体验,还是在媒介表现层面。在这个展览中,作品之间虽各有差异,但它们共同指向了对边界、过渡与转化的敏感性。
艺术家贺坚、刘曜植、崔誉舰、栗梦伟、李文涛的作品展现了自然与人造空间的张力,他们的作品捕捉了这种空间的“阈限状态”,这种状态介于已知与未知、和谐与冲突之间。这些作品邀请观众进入一种反思性的观看体验,感知空间与时间的流动性。韦锦春、李龙譞、方志平、华嘉圣等艺术家们通过对现代城市与工业环境的描绘,挑战了传统视觉经验中的秩序与稳定性。这些作品通过表现“异质空间”的方式,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不确定性。通过极具形式感的影像语言,在表达城市空间的同时,也引导观众思考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于佳源、蒋文龙、高上、李小山等艺术家的作品则进一步突破了视觉的界限,利用强调曝光、数码合成、光影重构等技术手法,构建了一个流动的视觉空间,使观众在观看时不断质疑“图像真实性”的概念,探讨了摄影媒介的扩展性与边界。
这些作品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种对边界的探索,既体现在物理与视觉层面,也贯穿于感知与认知的深层结构中。通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和“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手段,将日常经验转化为复杂的视觉叙事。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希望观众能够思考:什么构成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在何种意义上,艺术家的镜头成为打破与重构这些边界的工具?同时,我们也希望展览能激发观众对于自己感知经验的重新审视,在感知与现实的交汇处,发现新的可能性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