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小李飞刀与大环刀”——马丙&江哲的图像考古式绘画展览

  • 展览时间:2024/08/17 — 2024/09/27281
  • 展览空间:悦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小李飞刀与大环刀

——马丙&江哲的图像考古式绘画

何玲/文


通常情况下,一个“词汇”所形成的意义来自于另一个或者几个词汇的解释。这种互文关系所形成的逻辑链条存在于一种流动的状态下,词汇或者说语言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生产新知识。

从“小李飞刀”与“大环刀”这两个词汇所携带的信息量来看,首先“小李飞刀”是古龙笔下一个善用飞刀、名叫李寻欢的人。这个人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探花,严守道德底线,擅长躲避女色诱惑,同时他也很讲兄弟情谊,甚至以德报怨。此外,这个人还要争夺兵器谱上的排名。“小李飞刀”这个词汇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变成一个非常难以概括的庞杂故事。而当有人提出“大环刀”时,可能首先会有一个粗略印象:刀背有环、宽,刀尾有红绸布,劣质古装电视剧中屠夫常用的器械,或许还会有其他一些琐碎的无关紧要的联想。文字就是在这样能量不一、密度不一的状态下排列重组和再生。这套工作方法在诗歌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实践。换句话说,这是一套对于意义的串联方法。相比之下,图像工作者在这方面有着非常重合的工作模式。艺术家用材料、技法等方式来改造图像的意义,寻找图像之间的逻辑,在画面中得到一种自洽的意义结构。


从马丙和江哲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马丙总是在不同的宗教、科学、志怪及他认识世界的方式与精心编造的图像谎言中游荡。观者明知这些是他精心编造的视觉陷阱,却很容易迷失在他故事建造的图景世界中所营造的陈旧、奇丽、虚幻、残酷……江哲的作品往往立足于东方与西方不同背景下的文化交汇与碰撞。

有时候是一个恢宏的事件和历史大人物,有时候却是很简单的器物和平凡的小人物。从客观造型再到想象变形,这种变形不仅是一种形式意味的探索,更是他对当下时代的多维体验和心理想象分析。他们有着相似的图像趣味,同时又各自“自洽”的画面,而他们所描述的意义系统却相隔遥远。图像考古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绘画领域,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或者经典图像本身所携带的信息量较为丰富。艺术家运用这些图像时会无形中增加作品本身的丰富性。然而,艺术家通常并不会仅仅满足于这样的似曾相识的满足感,艺术家通常都是在共情和疏离的岔道上来回踱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