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与当下有时差,中西文化同样有时差。8月9日,“时差:十人十墨的当代样本”即将亮相杭州公望美术馆,此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担纲策展人,由南京艺术学院、杭州市富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望美术馆、中国当代水墨年鉴联合承办。
此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的重要特展之一,以“写意人物”为命题,邀请了十位作品有着时代气息,在表达上有着样本意义的艺术家:雷子人、李津、李孝萱、刘进安、刘庆和、王劲松、武艺、邢庆仁、徐乐乐、袁武。艺术家们的参展作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前后横跨40余年,呈现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索和创作脉络,通过不同时期的创作与思考来回应写意人物在当下缺席之因,为中国当代水墨的“古、今、中、外”之问,为全球化语境下“南、北、东、西”之问,提供一次有着现场意义的展览回答。
“中国当代水墨年鉴”项目 2016年正式启动,旨在以当代的文化视野,进一步观照传统,以当代的文化情怀,进一步追寻水墨艺术的当代价值。历时8年发展,已经成功策划举行了大型展览项目、国际交流展览项目7个,并出版8本作品集与文献集。“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是“中国当代水墨年鉴”一次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展示,以点带面,撷取中国当代水墨艺术40多年发展以来的变革发展、曲折历程、多样形态和丰富面貌。“时差:十人十墨的当代样本”是“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1985-2024)”项目的先导,以此开启关于中国当代水墨四十年发展历程的系列探讨。
在全球化的艺术语境中,中国画、水墨中的人物画的衰微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传统中国写意人物画系统中,重神轻形的观念对人物画的造型产生了影响。这种观念强调“得意忘形”,追求神韵和意境的表达,而相对忽视了人物造型的精确刻画。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物画在造型上的弱化和边缘化。此外,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也对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多样性,而传统文化人物画则更多地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秩序和规范。这种差异导致了传统文化人物画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最后,传统画家对造型与笔墨等程式的顶礼膜拜也限制了中国画家的创造力。
曾几何时,写意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放置世界范围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重要部分。其意义放置当下,同样是承载时代价值与当代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有温度的记录方式。此次展览选取了中国当代水墨中重要的写意人物样本,其人物创作从背景转向主体、从山水转向都市、从殿堂转向日常、从历史转向生活,其创作样本在独特的笔墨表达之外,开始探讨对象与创作者,作品与时代的种种思考与困境,图像之外提供一种与时俱进的多元精神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