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前言
文|黄一凯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武汉,这座城市见证了我生命到此的全部历程。在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中,我亲历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其变迁轨迹深刻地烙印在我的生命体验之中。我目睹了人群在这座城市的涌动与流转,亦见证了它不断面临的冲击与挑战。无论当我思考世界、中国,还是故乡时,这座城市始终是这些概念萌生与演变的原点。
当我们讨论城市的时候,总不可免俗地要引用一下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说的:“每一座城市都是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符号的整体。”城市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实体、欲望与认知交汇融合的复杂场域。我很荣幸的能通过《游山玩水》、《Dream city》和《BEFORE BOOM!》这三组作品,展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
现代化的迅猛进程使我们无法回归传统意象中的山水中国,同时在城市中亦时常感受到一种异样的陌生。在平原、在广场、在街道,在不同空间的交界地中,我们寻求归属,但又无从安身。这三组作品各自以独特的方式,放大了这种现代漂泊的无奈与困惑。
黎明的《游山玩水》系列揭示了现代旅游业在商业化浪潮下的异化现象。那些打卡式的旅游景象与人造景观,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断裂。这些作品通过捕捉现代旅游中的荒诞场景,深刻反思了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时所丧失的内在价值与文化传承。传统的游览方式已被商业化的旅游所取代,我们在自然中寻觅安宁,却发现自己已沦为浮躁消费文化的一部分。
俞诗恒的《Dream city》则是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冷漠凝视。摄影师仿佛摄像头,在固定的机位上冷漠记录了变化城市中平凡无奇的某一刻,通过去视觉中心化与避免决定性瞬间的手法,让我们看到城市空间与其中的人们。熟悉的日常瞬间被定格,作为观众我们很难从这些无关紧要的瞬间中找到任何意义,却又无法抑制寻找意义的想法,就好像试图为生活赋予意义一样。
在王劭立的《BEFORE BOOM!》中,武汉则成为了一个虚构故事的舞台,将网络安全威胁、精神健康危机与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通过虚构与现实的结合,创造出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让我们有可能通过日常生活的瞬间思考人类自身力量与科技和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现代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威胁,我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漂泊,却难以找到真正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正如《小雅·鸿雁》所描述的那样:“之子于征,劬劳于野。之子于垣,百堵皆作。维此哲人,谓我劬劳。”我们走向野外,我们筑起高墙,我们努力生活。我们在改造的自然中建造了城市,又在城市的缝隙中给自己留下了栖身之所。然而,我们又时不时始终试图走出这些夹缝,回到一个臆想的自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