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是一个结构的主体,但这个结构并不存在于雷同、空泛的时间中,而是坐落在被此时此刻的存在所充满的时间里。——瓦尔特·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
本雅明通过静止的辩证法和记忆的考古学回顾历史残破的废墟。他也正是在不断回视历史的迁徙流亡的当下,在西班牙、法国边境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流动的异乡,处处都是外人。仿佛是对今天艺术家与艺术创作流散状态的一种诠释。在全球经济政治危机、地方冲突加剧的今日,全球与地方的话语不断抵消、融合;全球化激发出对于地方性事物更强烈的依恋。艺术家可以在任何地方创作,固定的工作室和居住地已经不是一位当代艺术家的专属。就如国家的边界与领土的概念的想象性一样,艺术家可以在想象的边界上创作,也可以在流动的在地中生活。怀旧可以认为是一种通过想象建立社会纽带以获取归属感的方式,乡愁也是一种想象和当下的重构。斯维特兰娜·博伊姆(Svetlana Boym)所谓的“怀旧”指向了一个地点,一个特定的时空;“怀旧的表现是进步论的副作用,进步不仅是对时间进展的,也是对于空间扩展的一种叙事方法。”但怀旧也不是单纯地对于地方的怀想,而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新的理解的结果。对于旧物的怀想、对于旧景的感慨,都在不断变换的当代景观中蜕变;认知心理学认为,复杂情感远非本能的身心反应,而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复杂衍生物,总是与人们当下的动机和认知评判交织在一起。齐格蒙德·鲍曼(Zygmunt Bauman)所谓的“逆托邦”(retrotopia)即是形容当下的认知状态——即开“历史的倒车”(前提是假设了线性与进步的历史观念),亦即构想出多种不切实际的逃避历史进步论单一叙事的状态。基于历史书写与历史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当下存疑者均可以通过材料收集、排列和有目的的选择来构建特定的历史记忆。
英文中的retro(复古、回潮)原指火箭发射时的制动系统,起到反作用助推力,制动火箭(retro-rocket)逐渐进入公众的想象空间,尤其是与文化领域的复古风气相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又衍生出了复古未来主义(Retro-futurism)的概念——即过去与未来的交错叠加,指当代艺术中对早期的未来主义风格的挪用和模仿。复古风格和带有科技色彩的未来主义相结合,如同现实的平行时空一般。如博伊姆所言,在历次技术革命和政治革命之后,怀旧和复古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回潮是风起云涌的1960年代的一种“反主流文化”,就像60年代重新发掘的历史复古风格如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一般,跨越了时空的审美与在地的交错,反而成了一种前卫。其实自文艺复兴时代拉斐尔模仿尼禄金宫中的古罗马庞贝第三风格壁画起,这类复古的风格便很容易成为当时的前卫时尚。
从上述视角来看,怀旧看似倒退实则是当下的建构,以面对无法预测的未来,而前卫也在不断的怀旧中反复被重新定义;历史上曾经的前卫常常被当作怀旧的对象,而旧时的元素和装饰逻辑用于某一个当下看起来也是非常前卫的。怀旧与前卫都是辩证的概念。展览名称Nostalgica Avanguardia来自意大利中古民谣乐队Corde Oblique在专辑《Stones of Naples》中的歌曲名,暗示历史深处的技术忧思,以及新与旧叠加的时空体验。当代艺术家往往对类似的体验极其敏感。通过一台80年代旧冰箱的重新启动,石玩玩和金范九借当年冰箱厂的下岗工人之手,妄图使往昔的集体记忆甚至时光暂时留存;阎洲通过虚构的艺术家“小吕”将时光停滞在2008年,艺术界关于这一年的隐喻与关键意义无需多言,而凝固的场景与提示性的语音,仿佛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并不久远的年代。时空与记忆的交叠也是贺子珂的作品讨论的内容,与艺术家直接相关的在地与乡愁充满了大数据时代的人文忧思。辛云鹏的影像作品中对于时间性问题的思考常常通过多幕影像屏幕的媒介属性凸显,而桌面研究艺术小组将九十年代时尚的弹力健美裤的媒介属性放大,通过形式与材质的张力连接了整个展览的空间。展览基于当今艺术领域浮躁的技术化及进步论语境,同时试图反思当代艺术写作与创作中的单一时间性,以及当代艺术中的特定地点和记忆的关系,旧物与新知的时空整合,艺术作品中多时间性的思考。
高远(策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