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著书 言于心声
——浅谈朱贵东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自秦汉而远,夫自古之善书者众矣。魏晋自唐以来,贤圣继起,妙迹名著,蔚然成风。宋元以降,大家辈出,操觚立言,流派纷呈,为政者以己之务,全力以昌,经研书体,付之篇章。
朱贵东生于橘乡黄岩永宁江畔,这里有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人文荟萃,积淀丰厚。朱贵东对唐代书家怀素《自叙贴》推崇备至,他认为:怀素《自叙贴》最细笔划也充满着无穷力量。“以柔克刚、棉里藏针”,其线条浑朴圆润,力感十足。“点划摆布、平中出奇”,其布局酣畅淋漓、逸笔生辉。朱贵东善于吸收古贤书家的用笔。行草书得力于“二王”法贴,兼习汉魏,如张迁、汝南王、张猛龙诸法帖,神韵自出。他更注重吸收于右任的刚柔相济、欹正相生,以及章草的运笔方法来抒写自己的性灵智慧。
朱贵东在研究临习汉碑、唐碑及北碑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了碑帖中蕴藉典雅、流美畅达的美学特点,并以自己对书写过程中线条的感受能力,吸收汉魏碑帖方圆健劲挺拔之长,并从汉简中找出了书写的答案,形成了他那神韵兼备、圆转平稳、清逸文静的独特书风和形式符号,既有传统之美,又具现代风尚。
朱贵东认为:“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他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信念,彰显出独立的人格魅力!正如他所书写的“竹”字书体自成一格。他说“竹子乃人品象征,竹的气节及高尚的品德是书画艺术家的一生追求!”把竹字拟人化,强调人的精神内涵和气质为先的哲学价值观,体现了文人墨客“守真虚静”的美学观点。
明董其昌《画旨》中有言:“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学书亦有可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山河,万木成林。”就是说书法中的气韵在本质上是作者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朱贵东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注重文字双重兼修,强调“才”、“学”、“识”的统一。因而他读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得灵感!从而 使他的书法形态畅张而有内涵,散发出清淳高雅的书卷气和熠熠神彩。
以文著书,言于心声,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朱贵东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书至德成!
徐恩存
2023年8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