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十一 ” 蔡焕彬综合材料艺术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4/02/07 — 2024/02/23102
  • 展览空间:三香茶画馆
查看更多详情
方十一
前 记

“囗、十、一”对我来说仅代表了造型实践的简化符号、在想象中起稿的思维略图,是寻求生成某种图像美的可能性。然而,我更在乎图像“被生成”过程的直觉反应,而不是对某种确切规划进行机械式地执行。甚至我会认为,大脑对美、对诸多抽象性的感知并不依赖于指令算法,不依赖于专业履历,换句话说,有很多时候仅仅是觉得熟悉,而非真正感知到了美,所谓的创作只是为了完满自身属性的感官功能。或许,这就是我切换不同物质材料去摸索形象塑造、研究绘画性语言的心理动机吧。


去年三月份,我在写生旅途中有幸听赏陈映欣老师弹奏古琴曲《流水》,闭目凝听中,我竟强烈感受到乐音有其形状、厚度、造型、质感……心身安舒之至,对于不懂任何乐理的我来讲,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赏至韶箾时叹:“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条件,人的身心知觉反应能够观入止境而抵达更深层次的满足呢?


难波祐子在坂本龙一“观音·听时”展览前言中提到:坂本对声音和时间的关心,总是流淌在他丰富多彩创作活动中最根本的底色。诚然,像诸多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一样,我们更关心探索那“不可见、不可闻”的心灵感受,以及挖掘人在感受性方面的功能。所以,我常与朋友聊到:“若启用感受功能来面对生活,生命体验似乎才刚刚开始……”


平日里因授课常与青少年孩童接触,他们对美术的热爱是天然而纯粹的,这让我联想到古今大部分艺术家所追求的“原始态度”,心未住相,圣人则之,对灵性天赋进行感知塑造似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行动,其中是否蕴含着更深刻的讯息是我当下正进一步探究和领悟的内容。


本次展览的作品虽尚未达到我所追求的纯粹性,但也算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身处不同经历的状态书写,同时对造型艺术探索做阶段性的梳理和小结,欢迎各界朋友赏评互动,指正交流,致谢!


蔡焕彬2024.2.2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