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致的观·感”张建林油画展

  • 展览时间:2024/01/13 — 2024/01/28277
  • 展览空间:空山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景致的观·感

——展览前言


“景致”一词在文学诗词中时常出现,一般可理解为与风景同义,但同时也带有更多主观选择的意图和诗意化的趣味。在张建林多年的绘画创作中,将目光聚焦于风景,在此,特别用“景致”,则强调他的风景创作主要围绕对传统文化语境的理解展开,也是对他赋予风景人格化的创作态度的整体描述。另外,此次展览展出他近两年来创作的30余件作品,与此前相比,这一阶段的创作显出他更为主观且自在的审美取向,无论是画面的色调铺成、空间构成、物像塑造皆是如此。


时至今日,我们对西方风景和中国山水的异同和相通之处的讨论也从未停歇。自晚明发生“西学东渐”之始,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在持续拓展,在绘画方面,随着西方风景题材的作品在我们的视野中不断铺开,在原本“物我相融”的主流立场中也增加了“物我相望”的部分。绘画创作者们也沉浸在平衡两者的过程中,不断求索。通常来说,创作者笔下的作品在阐释他的观看选择和感知判断。张建林的创作选择以风景为主,画面从“立意”构思到“用笔”表现,都在阐述“物我相融”的精神诉求。同时,在画面中也出现人物、车辆、房屋等元素,带入了更多人文的意趣和抒情的气息,如《春讯》《清风送翠微》等。通览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也不难发现,在他近两年的创作中,呈现出越来越多对西方油画语言的思考,在阐释“物我”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对画面本身的关注,比如利用色彩关系介入画面结构和视觉节奏的构建,在《正午时光》《刚好长在审美上》《花之歌》等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更自主地选择了客观化处理描绘对象(风景)与画面的关系,这也可以解释为是他在创作中“物我相望”的意图体现。也如前文所说,张建林的创作在观看和感知“风景”的过程中,形成“相融”与“相望”相生相成的变化。


对于观众来说,看见“风景”,身入其境,眼之所观是有限的,感知所纳是无限的。


段美娟(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评论委员会学术秘书)

2024年1月12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