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

  • 展览时间:2010/03/05 — 2010/04/28340
  • 展览空间:艺术+ 上海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艺术+上海在虎年迎来展览“虚空”:日常之艺术。

  曼陀罗,在东西方传统教义精神的熏淫下,成为了一种人类感知宇宙的微观观照,她的纯一性统一和协调了观者对标志象征集合体的观感。从而形成了神圣及世俗的叙事情状。

  在“虚空”:日常之艺术中,曼陀罗被视为一种带给观者慰籍的冥想视觉插图。展览针对四位艺术家不同的创作媒体,对影像、绘画和摄影这一系列的模式和个人化的编码进行大胆尝试,并把它们的作品和冥想的可视图解联接起来。

  正念曼陀罗的诠释和佛道思想的共同点,是艺术+上海之前的展览“无为”所探寻的,强调了当下的状态,以及如何应用于作品。正如创意的原则,“无为”中力求无私忘我的行为作为一种教义因素被运用在5位艺术家的影像、绘画,声音和行为艺术中。艺术家们所思考的不是如何出其不意的展现方式,是投入创意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如果说“无为”是对人类的存在论矛盾的探索研究,而“虚空”则是被赋予更为超自然的非传统图像的特征。艺术家平凡琐碎的模式和编码被应用到展览空间,和观众进行交流。“无为”和“虚空”都表现抽象艺术属性,他们区别的亮色在于“无为”是行动意义上的而“空虚”则是视觉层面上的。

  当谈及到这样的一些艺术家时,艺术评论学者高名潞通常会把他们归于抽象艺术的范畴,就像极多主义(20世纪50年代的极少主义和20世纪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对高名潞来说,艺术家超越了艺术作品形式的表现是在日常艺术实践中表达出艺术家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高名潞理论的延伸包括“非中国的”抽象艺术或极多主义,作品的物理形态并不是艺术的精髓,而更多的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对作品的情感之间的一种关系,周遭环境的影响。他的观点在“虚空”中每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有所显露,透过重复的形来表达他们对空间的观念,创造出一个无限的,非线性的,叙事作品或者空间效果。

  和17世纪欧洲或者西藏的藏传佛教的哲学诗文相似,“虚空”中的作品是应被如圣物一样被崇敬的,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而是艺术家透过作品所想表达的内涵,象征了一种理解和不被阅读性但须被历经的感受。

  高名潞写过许多关于中国抽象艺术理论评论文章,用他的“中国极多主义艺术和宗教(这里指佛教)艺术之间的比较”的理论来说,“那些方块、点和线既不是纯粹的物质性的装饰因素,也不是极端精神乌托邦的编码,而是日常生活中人与物的对话过程的视觉再现。是都市化生活中自我疏离于外界的叙事方式。几乎所有这类的‘抽象’艺术家都强调的、重复性、连续性和朴素不造作的形式,注重精神自足的无限性。”摘自 《中国艺志》2006年刊第6-8页的“中国有抽象艺术吗?”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