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人们逐渐构建了一种文化“之间”的批判意识,突破了以西方艺术史为唯一体系的限制。然而,后殖民理论仍是在西方学术框架下构建的去中心化范式,当运用到非西方语境时,很可能会忽略文化内部的冲突和多样性。如今,要重新书写一个平等多元的“全球艺术史”,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从“在地性”的角度出发,创造一个良性的博弈空间。
展览以“第三空间”为母题,在直面后殖民理论所留下的历史影响的同时,将来自不同语境和地区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编织在一起,试图摆脱对东西方“二元论”的潜在依赖。在此基础上,“挪用”和“杂交”等现象被看作文化相互启发和影响的方式,而非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占有。“第三空间”也是地方对全球化的积极回应,艺术家们以个体化的空间经验与全球艺术横向连接,促使理论和艺术实践在多维度的交流中产生新的可能。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薛铭受到现实主义大师洛佩兹影响,但他以精确测量为基础,发展出“双眼视觉体验”的绘画方式;倪学敏在研究马格丽特等艺术史大师的作品的同时,从研究生时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个人风格的探索。他坦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艺术史并不会成为他创作中的阴影,“我的个性和性格,加之我的目之所及,自然会生成我现在的创作画面。”作为在留学背景下成长的Z世代艺术家,陈百炫、马若骢和尹言作品中不约而同地呈现出被异化的生物造型,白梦帆画中的城市成为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无根”之地;而邓潇潇、刘健、徐雅涵和周池,北方的土地孕育了他们更自我、更具生命力和流变状态的作品,又或如刘建所说:“我像是城市移民,是当代生活的背叛者。”
上一篇: 任重远: 守株的兔 The Rabbit in Ambush
下一篇: 《欢喜》小幅作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