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 言
书法在诞生之初,以象形的方式承担着表意的功能。但在时空的流转过程中,它却与主体意识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并逐渐成为了情感的指代与象征。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书法以创作“素材”的唯一性彰显其本质,不过当艺术家面对充满构成性的“文字”单元,其内部的:形、义、线以及结构、布局、动态和相互关系,又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来源。这既限定了书法艺术的创作条件又给予了它高度纯粹的创作情境。
从书法的发展史来看,任何被标准化、规范化后的书体,其艺术的“生命力”会被大大减低。因此,无论是汉末的书法自觉,北宋时期书家对“自我”的彰显,还是清代对“金石气”的追求,都体现了书法艺术家对彼时所谓正统、标准和规范的突破,并使他们的书法艺术成为新的“标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艺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其所属时代性的文化观念和技术条件密切相关。在整体艺术创作局面发生巨变的当代语境下,通过书法艺术家们具有突破性的创作实践,书法具有了视觉化、形式化和符号化的外在表征,这样的创作不仅改变了书法的“书写”方式,也改变了观众的书法“阅读”方式。面对一件突破既定字体结构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会仅仅是产生“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的情感反映,而是会出现探索的、冥思的甚至是批判的心理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当代书法创作的传播与接受中,“作者”不再呈现出传统社会中的“在场”状态而是隐而不见,这就使得书法艺术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品质。
作为中国社会改革与文化革新的重要起点,深圳这座年轻且富有活力的城市,与当代书法突破既定形式语言进行的创作具有同样的引领性。第三届“书外之书”——当代书法艺术展集中呈现多位艺术家对于书法艺术形式语言、书体结构的突破、创新与试炼,他们以一种“非书法”的方式诠释了传统书法之外的新书写方式,我们将他们的书法创作语言称之为“书外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