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们不止是物体,像我们一样,它们是具有肉身的精神。” —— 艾玛·克里顿·米勒[1]
“含识而存”是艺术家陈丽珠和赵瑾雅的双个展。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旨在唤起观众的知觉,面对它们,任何解释都可能有词不达意的嫌疑。两者的创作之间不难找出诸多共性,但最显而易见的还是她们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变化和严谨的构图之间的张力。
在陈丽珠笔下,色彩不仅仅是视觉回应不同波长的光的客观结果;相反,她将它们视为有生命的实体,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特质,并与不同的情境相对应。她作画时就像与不同人的情绪在打交道,而画面的结果除了她的排布,还因这些“人”的关系而异。不同于对色彩人格化的感知,陈丽珠以一种更加数学或者建筑的方式演变形状:她会预先规划好每个顶点的位置,以实现对构图的完全控制。虽然随着对在画布上“构建”的执着渐减,并开始在创作中拥抱偶然性,她慢慢舍弃了这种作画方式,但几何元素和对比例的把控仍然是她作品的关键成分。
同样地,赵瑾雅标志性的玻璃雕塑也有大胆的色彩运用和几何形状的组合。然而,作为一位联觉者,对她而言每一种色彩和形状的结合都是具体的,丰富的记忆、思绪、感觉在她眼中都可能以某个细腻的形象显现。从她的作品标题不难看出,每件作品都是受到特定经历触动而作,可能是对一束花的一瞥、可能是旅途中的某个时刻又或者是重新接触一件旧作时的感触。在她手里,这些日常的遭遇都被转化为独特的表达,随玻璃冷却成型凝固在作品中。
如果说赵瑾雅的作品是在向外投射她的经历,那陈丽珠的作品就是对自我的内省。对于她来说,绘画类似于冥想修行,是她调解自身与种种思绪和个人处境的过程。对画面边缘的探索令她将构图延伸到画框的侧面,此时绘画不仅仅是她供自己冥想的空间,更是一个她给观众准备的,可以在凝视中获得宁静和谐的有形空间或雕塑。这正是展览标题想要说的,一种“含识”的状态——这是印度哲学中一个引导个体完全沉浸并感受当下,从而达到平静心境的概念。
赵瑾雅的创作也与“含识”的概念暗合。在近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她一直在探索通过玻璃这种媒介实现她所称为“通感触觉”的可能。她精心设计颜色、形状、纹理和层次的组合,希望为观众带来的视觉体验可以刺激并重联我们分离的五感,从而创造一种超越视觉的触觉效果。通过”通感触觉“,她希望为观众提供一种类似于她的联觉体验的感知方式,并借此传递那些细微却动人的情景。
“含识而存”不仅是两位艺术家的相似之处,还是这个展览想要带给观众的体验。无论是陈丽珠《冥想空间》系列的绘画,还是赵瑾雅对传达肉身体验的尝试,都旨在让观者回归具身的体察、唤起对此时此地的觉知。本次展览希望借两位艺术家近年的创作,邀请观众在和作品的映照中与自己的感官连接,并达到含识而存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