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前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作为黑格尔美学体系的核心论断,他在《美学》第一卷中写道“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吴啸海的巨幅绘画与多元创作涉及的,是艺术史或者说美学史上由来已久的二元关系,如:自然与第二自然、特征与整体、“寓意”与“象征”、意志与表象、优美与崇高。“感性显现”作为本次展览主题,意在回溯黑格尔等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线索,以及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等德国客观派摄影的观看视角,对当代艺术家吴啸海的绘画所展示的自然观、艺术观、方法论展开描述。
吴啸海巨型油画的描绘对象是大自然中纷繁杂多的植物,他以漫长的时间对各个局部进行无差别精确的观察与描绘。在这一绘画方法的背后其实是一种观看方法和艺术理念的展示。是一种以看似传统的绘画技艺,精准展示当代人的新的观看方式的实验。这种无差别的细致呈现,与当代德国摄影艺术家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近年来拍摄科研实验室等工业场景的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托马斯·斯特鲁斯镜头中那些庞大的机器、纠缠的电线、无数的零件,如同赛博朋克场景的现实再现。与吴啸海的巨幅绘画中相互交叠,纤毫毕现的植物细节何其相似。一个借助了光学的摄影仪器,一个借助的是精准的手工绘画,但共同呈现了艺术家的把控力与艺术理念。正如吴啸海自述“不用余光,没有虚焦。”他用3D建模、虚拟引擎渲染的虚拟影像作品,也正是在新的AI时代,为得到没有虚焦处处聚焦高度清晰的效果尝试的新型手段。
吴啸海在他所有的艺术创作中追求一种整体的呈现,正如黑格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美的呈现来自绝对精神的理念显现,这是无限而自为的世界。而自然作为有限和相对的存在,只有“自在”而缺乏黑格尔所谓理念作为绝对精神的“自在自为”。吴啸海的巨幅油画看似写生,在发生论上其实与传统的自然主义描摹相去甚远。他笔下的自然,完全是作为他本人内在理念的生命的有机体而出现。正如黑格尔所述,比如一堆石头的杂多聚集,增添或者减去单块的石头,并不能影响它们成为有生气和不可分解的整体,美也无法产生与生成。而吴啸海的风景具有观念性的统一,他笔下的所有细节由内在的和同一的普遍性转化为存在。“只有在自然形象的符合概念的客观性相之中(即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体之中)见出受到生气灌注的互相依存的关系时,才可以见出自然的美。”吴啸海的绘画体现了这种美是“寓杂多于整一”,使杂多成为整一的正是画家本人生命以及理念的融汇灌注,即完成了内在观念性的统一。
如果说吴啸海的巨幅风景绘画仍旧是借助于外界的自然事物完成个人对环境的“人化”,那么碳条系列绘画则具有更加高度的主观意志表达与理念展示。这组绘画传达出不可名状的神经质的氛围,有着接近戈雅绘画中的某种阴沉、混沌却极其迷人的性质,刚好与巨幅油画中的高度清晰、色彩强烈、全局聚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正是吴啸海艺术的一体两面。“我爱使木炭在白纸上画,木炭简单又敏感,上手就是一道黑。对于创作,暗黑、恶丑是特别有吸引力的,它们对应真、善、美。混沌也是,就像丛林里的沼泽,混乱而营养丰富,有活跃的生灭循环,对于生命却有意想不到的成长机会。”吴啸海这样评价自己的木炭绘画。
维柯在《诗的逻辑》中,运用以己度物的原则来说明语言的起源。他在谈到诗的心理起源时,心的最崇高的劳力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吴啸海的绘画就像诗人一样,不但在巨幅绘画中把整个自然看做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创作出情感与效果。在碳条系列的创作当中,还体现出画家本身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以脱离开身外的实在界进行自由表达的状态。他所描绘的场景已非一般的场景或者对象,而是他自我意识的投射与存在。吴啸海在木炭系列的绘画中,展示的不只是可见的自然,也正是他的理念与混沌本身。
策展人:郑闻
2023.12.20
复旦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