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绣路上——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联展”是由向乐兄发起,李娜、顾德乐策展,展出了 20 位艺术家的 80 件作品,涉及国画、水彩、书法、篆刻。这些作品,在笔墨塑造、艺术趣味和风格特征上,都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传统功力。参展的每一位艺术家都清楚,若要在艺术创作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基本的前提就是通过学习传统获取艺术营养,才能逐渐形成我们经常所说的艺术功力。
这种功力,首先表现在对传统技法和艺术语言的吸收上,艺术家们不仅能够娴熟地把握笔墨、构图、造型等传统要素,还把诗、书、画、印有效地结合起来,书法中体现绘画精神,篆刻中彰显书法韵味,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意趣,反映出参展艺术家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表现力。其次他们还对传统笔墨予以现代性解读。展览的大部分作品,不仅具备了现代性的艺术表征,还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回避现代题材与传统笔墨之间天然形成的某种难以协调的矛盾性,而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使自己的作品拥有了独特的精神意趣。不难发现,他们或多或少地彰显出李可染先生所说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们敢于应物象形而创构新的语言形态,并以此拓宽传统艺术语言的审美内涵。他们能够与时俱进,在传承与创新中凸显自我面貌,从而实现了自己风格的建构。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都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彼此了解,互相学习,交流切磋,游心于道,皆在研习传统的路径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们又各自追求着不同的艺术趣味,师法造化,感合时代,风格的因子已然酝酿在各位艺术家的作品之中。我坚信,对于作品而言,风格的确立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要真正讨得一种出乎自己天性禀赋的笔性。这种笔性,既观物,又观我,得乎天然,天人一体。而有了这种笔性,无论是面对自然,还是面对古人,或者面对不同题材,就拥有了一种主动权。而有了自己的笔性,作品自然就会生发出艺术趣味,即使在处理不同题材时也不至于茫然失措。当然,笔性也是需要在与传统艺术的交流中加以磨炼的,使古人的笔墨精华在磨炼中逐步吸纳到自己的创作中,再进一步润饰、充实,从而做到文质彬彬。但是,在磨炼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磨掉笔性固有的、天然的品格,这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笔性,我觉得才是各位艺术家风格形成和确立的艺术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