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画是描写人物形象与活动的传统中国画画科之一,细分为仕女、高士、风俗、道释、人物故事等多种题材,以技法论则有工笔、写意之别。自古人物画就因其劝诫教化的社会功能和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而受到重视。
宜昌博物馆2023年12月30日推出“墨色浮生——宜昌博物馆藏人物画特展”。展览分为“兰心蕙质”“淡泊明志”“烟火寻常”“宝相庄严”“存乎鉴借”五个单元,从馆藏人物画中,选取兼具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珍贵人物画作,按照画面的人物身份和时代顺序予以展示,拟展出75件/套绘画文物。展览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我国人物画发展脉络、熟悉各类人物画的门类特点,还能欣赏我国古代各时期的服饰陈设、生活百态。
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画科,其雏形岩画和彩陶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较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秦汉时期,人物画基本以写实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存在;隋唐时期人物画大师迭出,名作频现,是中国古代人物画史上的成熟时期;五代两宋时期人物绘画作品既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情怀;明清时期,以“明四家 ”“清四家”“扬州八怪”等为代表的画派,将人物画的发展推向了多元化的局面;近代以齐白石为代表的画家,既坚持人物画的传统,又大胆创造出雅俗共赏的新型风格,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重要一笔。
中国人物画是深具哲理的艺术,顾恺之的“传神论”,谢赫的“气韵论”,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都强调“传神”作为品评人物画的重要标准,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传神写照”理念既关注对人物形态细致入微的描绘,又注重对情境和写意精神的彰显,艺术家通过畅神、抒情、寄兴等方法来表达情感、陶冶心灵,从而在人物画中传情、达意、造境,达到“意境无尽,美感尽收”的美学境界。
